财新传媒
专题首页 > 峰会报道
新加坡银行业协会:后疫情时代注重协同合作与技术创新
实习记者 张乃千 11月19日 19:03

钱乃骥表示,应从跨境数字化开始,加强合作、共建绿色金融,实现可持续发展

各国如何应对疫情下的治理大考 公共政策学者纵论
实习记者 侯心乐 11月18日 20:40

英国牛津大学布拉瓦尼克政府学院院长林奈莉表示,一些疫情前看似拥有良好医疗应急系统的国家,如美国和欧盟国家,表现的远远低于预期

美投资机构:未来20年看好中国科技企业
实习记者 王曼 11月18日 09:33

泛大西洋投资集团CEO比尔·福特指出,全球技术供需链开始由西方转向亚洲市场,中国股市发展态势良好,销售市场和理疗保健潜力巨大

编程猫李天驰:线上教育的标品化有助于教育公平
记者 钱童 11月17日 15:20

李天驰认为,教育行业在线化是大趋势,在线教育将推动教育行业进一步走向线上线下融合

中银国际李彤:金融市场面临数字化转型
实习记者 候心乐 11月17日 07:17

在后疫情时代,以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化网络为依托,大力发展金融市场数字化转型,增强普惠性将是复苏重心

专家:支持创新药需优化遗传办审批流程
记者 王礼钧 11月16日 11:15

中国创新药的发展,不仅需要药监部门的改变,也需要包括遗产办在内的众多机构协同

进出口银行李钧:做好金融开放环境下的风险防范
记者 张宇哲 11月15日 22:47

在做实自身各项风险防控措施的同时,进出口银行作为对外投资、对外经济合作领域的政策性银行,在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方面着力

ESG实践和投资 还有哪些痛点和难点?
记者 曹文姣 11月15日 16:49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ESG基金却异军突起;越来越多高净值的人群在做资产配置时不仅仅只是追求高收益,也在关注如何规避风险,对ESG关注度提升

中概股回归潮的投资机会和发展前景
记者 全月 11月15日 16:18

中概股回归的投资机会并不只在香港具备,估值差异、市场空间套利的空间也应该会越来越小。在回归过程中,中资银行系投行以及中资券商均有天然的优势,可吸引更多亚太区的投资者参与认购及交易

疫情加速ESG主流化 各方如何实践
记者 程思炜 11月15日 15:36

新冠疫情加速ESG投资理念主流化的过程。机构称企业ESG评级较高和财务回报较好的关联度清晰;影响力投资是否为情怀买单,主要取决于投资者的定位和意愿

峰会精彩观点|史美伦:香港可成为内地与国际绿色金融市场的桥梁
11月15日 14:49

黄益平:多国“不计一切代价”抗疫,关注政策退出影响;吴亚军: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已经刻不容缓;鲍海洁:中概股在港二次上市激活增量投资者

中证金融研究院马险峰:中国ESG投资刚起步 资本市场大有可为
记者 王娟娟 11月15日 14:26

如何提高ESG信息的透明度,建立ESG表现与财务回报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等,都是当前中国推动ESG主流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需要监管机构,机构投资者、数据提供商、评级机构、指数公司等多方共同努力

鲍海洁:中概股在港二次上市激活增量投资者
记者 全月 11月15日 14:17

上市的资产从金融、消费类的个股逐渐变为新经济公司;交易量排名前20的新上市公司的流通性已经占港股市场的20%;恒生指数分别纳入了阿里巴巴、小米、美团、美团等新经济公司

吴敏文:中概股回归是称重器
记者 全月 11月15日 14:06

中概股回归的制度框架、市场规则已经成型。近期,多家中概股在香港进行二次上市,此外,通过私有化、拆红筹的方式在A股重新申请上市的速度也正加快。与此同时,中国市场资本项下管制如何改善、再融资和并购重组效率如何提升亦值得关注。

黄益平:多国“不计一切代价”抗疫,关注政策退出影响
记者 覃洁 11月15日 13:59

2020年的危机更多的是在基层、草根,各国政策主要支持中小微企业和老百姓,带来的救助回报、资产价格走向可能与2008年政策不太相同

2021资产配置向何方?专家、机构看好股票投资
记者 陈曦 11月15日 13:52

第十一届财新峰会上,专家和投资机构负责人就“逆周期下的资产配置策略”展开专题讨论

史美伦:香港可成为内地与国际绿色金融市场的桥梁
记者 王娟娟 11月15日 12:20

对企业而言,ESG不再纯粹是锦上添花或例行公事,行之有效的ESG的措施不仅能让企业回应投资者的期望,也可以推动企业长期可持续经营发展的目的

吴亚军: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已经刻不容缓
记者 曹文姣 11月15日 12:00

中国期货业协会秘书长吴亚军表示,中国已有股指债券等多个金融期货和期权品种,但整体还处于市场初期阶段,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参与者日益增长的风险需求

峰会精彩观点|米凯莱·杰拉奇:中欧贸易关系比官方数据显示的更紧密
11月15日 11:42

前英相卡梅伦:英国或可成欧盟的快乐邻居 而非不快乐的房客;丁胜:中国药物源头创新基础已具备,需打通成果转化环节;叶燕斐:ESG实践需建立具体标准和平台

叶燕斐:ESG实践需建立具体标准和平台
记者 吴雨俭 11月15日 11:31

将来需要讨论如何从ESG的方向对金融机构做风险指引,以及金融机构应该如何披露ESG相关的信息

米凯莱·杰拉奇:中欧贸易关系比官方数据显示的更紧密
记者 陈曦 11月15日 11:20

目前欧洲的经济增长乏力,但中国和其它亚洲国家的增长速度则好得多。在未来,亚洲会成为全球主要的经济增长动力

何如意:药审改革极大促进创新药发展,完善改革须多部门协同
记者 王礼钧 11月15日 10:51

并非靠一个部门的力量就可以完成改革,还涉及许多相关的其他部门,如遗传办等,以后要进一步提高审评的效率,需要多部门的协同,做出更多明确的规划,让企业有可预知、可预判的方向

工银国际安丽艳:香港“超级联系人”的作用将持续发挥
记者 曹文姣 11月15日 10:45

安丽艳表示,顺应数字经济发展的大势,更好发挥资本要素服务实体经济的价值力量,提升跨境金融服务能力,体现金融的正能量

陈文辉:中国的ESG投资迎来历史性拐点
记者 吴雨俭 11月15日 10:32

ESG理念发展的早期,社会物质财富较为匮乏,践行ESG理念在经济上并不划算;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的ESG投资将进入社会责任与投资收益共赢的时代

黄奇帆谈全球信任重建:科技自立自强 实现进出口平衡
记者 覃洁 11月15日 10:29

外循环拉动下拼的是要素的投入成本;相较于外循环,内循环驱动下拼的是要素的配置效率,需要有深层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丁胜:中国药物源头创新基础已具备,需打通成果转化环节
记者 王礼钧 11月15日 09:29

除基础研发水平,源头创新的转化还需监管和资本助力;me-better/有差异的产品有助于企业阶段性发展;海外上市当注意不同市场估值差异

如何治理数据?科技企业:寻找应用与隐私间的平衡
实习记者 张乃千 11月15日 07:26

旷视科技、万事达、Gojek和同盾科技负责人在财新峰会新加坡分会场探讨数据治理之道

前英相卡梅伦:英国或可成欧盟的快乐邻居 而非不快乐的房客
文|财新 王自励 11月15日 07:21

卡梅伦称,他虽不后悔就英国脱欧发起公投,但也不时反思,“或许当时我们可以改善这个(脱欧的)解决方案,选择更好的公投时机,或者使我们的论证更有说服力”

梁万年:医疗服务体系改革从改变好医生标准做起
记者 刘登辉 11月14日 22:16

梁万年认为,首先要改革社会乃至政府对好医生的判断标准,改变医生考核、评价机制。其次关注医生需求,给医生创造体面的收入、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和良好的职业环境

永泰生物王歈:监管思路明晰才能增强企业信心
记者 赵今朝 11月14日 21:47

以细胞监管的“摇摆”对行业的影响为例,王歈坦言,监管是行业发展头号重要的影响因素。

梁万年:坚持精准防控,国内再出现新冠流行的概率极低
记者 刘登辉 11月14日 20:34

梁万年称,中国应对疫情已形成三大法宝,只要有效坚持,再次流行概率极低。此外,他认为,要医、防实行有效的协同,公立医院改革中公共卫生职能要加强

峰会精彩观点|北京市副市长殷勇:无证无照到底谁管?金融监管仍需继续完善
11月14日 20:06

王石:疫情给中国带来了自我更新的机会;张文宏:北京对绿码的认可“值得称道”;工行张文武:平衡创新与合规 直面金融痛点、遵循科学精神

北京市副市长殷勇:监管一致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特稿精选
文|财新 吴雨俭 11月14日 19:41

有些企业资本金规模比较小,但是实际上业务规模比较大、杠杆放大倍数很高,说明监管的一致性还没有完全健全起来

英使馆COP26负责人戴宁西:中英两东道国有很多合作空间
见习记者 康佳 11月14日 18:35

戴宁西表示,第26届联合国气侯变化大会的核心是对《巴黎协定》的一些具体协议进行细化,并让更多的国际组织参与进来。中英之间有很多沟通、合作的机会和空间,“英国和中国之间有很多机会去沟通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这个话题”

孙大海阐释海南自贸港政策: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
记者 程思炜 11月14日 18:32

海南自贸港享受进口货物关税、高端人才个税、企业所得税等多项独有的税收优惠政策,最开放的贸易投资便利政策,这些政策将通过《海南自由贸易港法》予以保证和明确

北京市副市长殷勇:无证无照到底谁管?金融监管仍需继续完善|特稿精选
文|财新 吴雨俭 11月14日 18:30

金融监管的内涵外延需要进一步界定,明确监管的权责;中央-地方协调、监管-发展统筹机制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地方金融监管的保障需要加强

王石:疫情给中国带来了自我更新的机会
记者 黄蕙昭 11月14日 18:22

王石认为,中国能在全球抗疫中交出满意答卷,与公众自觉参与、保持良好卫生和防护习惯密不可分

李扬:中国有可能成为全球金融科技监管领先者
记者 梁虹 11月14日 18:01

通过案例深入剖析问题所在,同时使得我们的监管架构完善起来,我们有可能成为全球规则的领先者

诺华(中国)总裁贝德年:企业也会面临气侯变化问题
记者 冯禹丁 11月14日 17:51

诺华集团(中国)总裁贝德年表示,在主营业务之外,企业还可以有非常长远的环保目标和计划。气侯变化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最大、最复杂的挑战之一,需要私营领域跟政府合作来完成目标计划

高福:回归科学,能打赢新冠这场仗
记者 赵今朝 11月14日 17:50

高福认为,新冠病毒“逃过”了人类知识和认知,无论是溯源还是认识病毒,现在都只能回归科学,用科学的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工行张文武:平衡创新与合规 直面金融痛点、遵循科学精神
记者 吴雨俭 11月14日 17:46

要把科技用到解决民生的问题上去,但如果不能做到科技向善,比如不能处理好个人隐私等问题,则是走向了创新的反面

张文武:流动性像空气 一旦消失会“窒息而亡”
记者 武晓蒙 11月14日 17:42

新兴金融机构更加应该重视资产负债的比例管理,且要特别关注流动性问题,因为这不仅会影响机构自身,还存在较大的传染性

肖远企:鼓励能守住风险底线的创新
记者 胡越 11月14日 17:23

金融监管的目标,就是在最可能的金融效率边界与最可能的金融安全边界寻找最佳结合点

欧盟大使郁白:2021年非常关键 期待中欧签署气候合作协议
记者 徐路易 11月14日 17:04

欧盟驻华大使郁白透露,欧盟想向中国提议,中欧之间应该建立高层的合作并签署协议,共同致力于继续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并且能向美国的议会和政府发出一个积极的信号

张文宏:北京对绿码的认可“值得称道”
记者 马丹萌 11月14日 17:02

张文宏呼吁,考虑到中国今天具有非常强的病毒检测能力、病毒追踪能力,和精准防控能力,将来中国防控能力会更强,出现任何单一病例都不必大惊小怪,而要常态化控制

野保专家唐瑞:物种正灭绝,生物多样性未被充分重视
记者 黄晏浩 11月14日 16:47

英国著名野生动物保护专家唐瑞认为,人类正面临严重的物种大灭绝,迫切需要达成全球共识来保护生物多样性。他表示,十年来中国在环保上有很多进展,从上到下的环保意识都有觉醒,他希望相关的环境立法“速度能再快一点”

周诚君:鼓励商业银行更多参与资本市场建设
记者 胡越 11月14日 16:44

中央银行要想方设法推动储蓄更高效率地转化为投资;除了强调发展直接融资,还要推动商业银行有更多创新,能够更加直接地参与到储蓄转化为投资以及资本形成过程中

伯格洛夫: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要增长模式转型(附视频)
记者 王力为 11月14日 16:25

中等收入陷阱的实质是能否从投资主导的增长模式转向创新及生产率提高引领的增长模式,中国正在跳出中等收入陷阱,未来要避免重新落入这一陷阱

周诚君:金融服务外循环要强调本币优先、本币主导
记者 胡越 11月14日 16:10

过去中国把外循环的重点放在进出口、吸引外商直接投资(FDI)上,现在可能要把重点放在“走出去”生产线、供应链、全球布局以及相关的全球服务贸易上

诺奖得主米尔格罗姆:拍卖理论的应用可以提高效率
记者 程思炜 11月14日 16:09

拍卖理论可用于解决不少现实挑战,包括5G频段和疫苗分配等热点问题,但两者设计理念有所不同,疫苗分配更注重社会公平,5G分配更希望通过企业竞争来实现最优解

峰会精彩观点|苗圩:5G建设要适度先行,让路去等车
11月14日 14:33

萨默斯:“冷战”思维是灾难性的 中美之间应相互尊重争取对话;丹尼尔·耶金:全球石油消费将在2022年回到2019年水平

丹尼尔·耶金:全球石油消费将在2022年回到2019年水平
记者 罗国平 11月14日 14:16

气候变化或是中美恢复合作的关键点所在;能源转型需考虑地缘政治,面向2021年,需重塑全球信任

尚福林谈“十四五”金融发展:在多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
记者 武晓蒙 11月14日 13:30

金融企业应该遵循基本规律,在提高市场效率的同时还要防范风险,金融发展要兼顾效益、公平、风险,找到一个均衡点

萨默斯:“冷战”思维是灾难性的 中美之间应相互尊重争取对话
记者 彭骎骎 11月14日 12:46

萨默斯认为,中美对彼此之间充满复杂的情感,信任感并没有达到应该达到的高度,可以说互相有一些误判,双方不能准确地看待对方的社会

苗圩:5G建设要适度先行,让路去等车
记者 张而弛 11月14日 12:10

工信部前部长苗圩在第11届财新峰会上对话财新网总编辑张继伟时表示,中国在5G建设上已经少有地处于全球领先位置,不要错失这个发展机遇,宁可适度超前一点,让路去等车,也不要等到大家都堵到开不动的时候,再来想到建设路

达利欧:60%的中国金融资产已向海外投资者开放
记者 王力为 11月14日 12:01

2015年该比例还只有1%。另一些利于人民币资产、不利于美元资产的发展也在发生。中国的开放会让中、外投资者都受益

苗圩:从娃娃抓起加强数字经济人才培养
记者 张而弛 11月14日 10:24

工业和信息化部前部长苗圩认为,人与机器协作是大势所趋,可能导致从事简单劳动工人的结构性失业,同时中国高技术人才供给远不能满足发展需求,建议在基础教育领域引入3D打印、简单编程等课程,提升学生数字技能

ICRC主席毛雷尔:新冠在战乱地区的被担忧程度为何那么低
记者 李忆 11月14日 07:18

毛雷尔说,在世界上最脆弱的国家和地区,新冠疫情在当地人们最关切的诸多议题中,甚至排不进前十名。在这些地区,新冠首先是一场社会、经济危机,而非一场公共卫生危机

IBM全球副总裁周忆:女性应敢于面对职场挑战
记者 宿慧娴 11月14日 07:07

周忆认为,成为一个敢于承担风险的创业者,三件重要的品质是好奇心、担当和务实

高通孟樸:技术发展是长期演进 5G才刚开始
记者 何书静 11月13日 22:01

高通公司中国区董事长孟樸表示,移动通讯技术十年一代,这有很深的内在的经济关系,并不是政治家,也不是技术专家,把它随意定义出来的

瑞士驻华大使罗志谊:需要让人们重新见上面,越快越好
记者 李忆 11月13日 21:41

罗志谊称,在自由贸易和协定的作用下,中瑞双边贸易额已经达到每年超400亿美元的水平

卢森堡首相贝泰尔:全球化如何才会重获支持
记者 陆文 11月13日 21:12

卢森堡首相贝泰尔称,全球化若想重新获得支持,就必须不断更新国际规则和多边机构,令其与日趋精细化、复杂化的世界经济实况相匹配

汉光百货王小雨:疫情倒逼加速线上化
记者 原瑞阳 11月13日 21:09

王小雨发现,消费者疫情后的支出上变得小心翼翼,但依然“向往高品质的生活”,同时对价格的敏感程度也有所提升

峰会精彩观点|陈元:双循环格局能够促进“重建全球信任”
11月13日 20:04

张文宏:2022年春天,也许大家可重新到全球各地走一走;多边合作如何重回正轨?多位嘉宾支招

龙宇:女性领导力构建的组织体系更坚韧和忠诚
记者 赵宁 11月13日 19:58

女性先天的敏感可能蕴含更多创造性

波士顿咨询胡莹:女性领导者如何战胜刻板印象
记者 丁捷 11月13日 19:53

波士顿咨询公司董事总经理、全球合伙人胡莹提出,女性领导者比男性领导者更喜欢算账;部分男性决策者过度相信直觉,忽略对数据的敬重。她鼓励女性在关键节点,敢于做出决策

KKR孙铮:疫情加速而非催生产业趋势
记者 叶展旗 11月13日 19:34

孙铮称,大趋势已经贯穿过去至少3到5年,并不是由疫情催生,疫情只是加速了转变的速度

华兴袁凌韵:资本对传统零售估值体系已改变
记者 沈欣悦 11月13日 19:31

今年以来更多新消费品牌崛起,袁凌韵表示,互联网技术提升了传统零售的边际扩张能力,改变了资本对其的估值体系

陈元:双循环格局能够促进“重建全球信任”
记者 胡越 11月13日 19:31

“重建全球信任”不只是善意的姿态,还要有具体的行动

刘世锦:“新基建”不适合作为政府短期刺激政策的工具
记者 白宇洁 11月13日 19:27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认为,新基建此类投资主要还是交给市场、交给企业;政府更重要的是把市场秩序建设好

平安智慧企业张君毅:如何避免“新基建”泡沫?
记者 白宇洁 11月13日 19:01

平安智慧企业副总经理、首席运营官张君毅认为,应以经济回报和对现实效率的提升等作为标准,衡量“新基建”投资

每日优鲜王珺:面对巨头竞争 供给侧才是核心竞争力
记者 原瑞阳 11月13日 18:54

每日优鲜CFO王珺认为,流量运营和资本不适合创业公司作为长期的护城河,每日优鲜将围绕供给侧建立核心竞争力

京东数科郑宇:数字政府如今面临哪些挑战?
记者 何书静 11月13日 18:44

京东数科智能城市部总经理郑宇认为,中国数字政府已经从最初级的垂直业务系统搭建走到了跨部门协同阶段,目前仍面临缺乏统一的指挥中心、数据分散等问题

名创优品刘晓彬:平价品牌更有抵御经济周期的韧性
记者 沈欣悦 11月13日 18:44

疫情使得名创被动加速了线上化进程,期间线上销售额翻了3倍

华夏幸福顾强:科创需坚持长期主义
记者 牛牧江曲 11月13日 18:28

在坚持长期主义的基础上,顾强认为,科创需要沃土,而沃土即培育创新的尖峰(innovation peak)和热带雨林

张文宏:2022年春天,也许大家可重新到全球各地走一走
记者 马丹萌 11月13日 18:14

张文宏预测,在未来一两年内,随着新冠疫苗上市,人群接种率不断提升,到2022年的春天,也许大家可以重新到全球各地“走一走”;严格实行公共卫生政策依然是当前防疫关键,这些策略也将有助于中国控制其他传染病

光大控股王欧:中国“新基建”不落后于欧美
记者 白宇洁 11月13日 18:06

以车联网体系为例,王欧认为,中国推出“车路协同+车车联网”,不落后于欧美

凌文:2022年山东基本建成全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区和示范区
记者 陈雪婉 11月13日 18:04

山东省副省长凌文介绍,在“新基建”推动下,山东“四新”(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16年的22%提高至2019年的28%,预计今年将突破30%

托克集团陈竞辉:新加坡应自下而上改善公共技术的基础设施
实习记者 张乃千 11月13日 18:04

托克集团亚太地区首席执行官陈竞辉表示,从物流行业效率与金融防欺诈角度出发,新加坡在疫情后应自下而上地推动公共技术基础设施建设

英特尔王锐:数字化转型应首先把数据转化为企业资源
记者 钱童 11月13日 18:01

王锐认为,数据和数字化转型本身不可或缺,但关键是如何使用和发挥数据的价值

许宪春:应将数字资产计入GDP统计
记者 钱童 11月13日 17:57

新经济给政府统计带来挑战,侧面也影响政府宏观决策,给政府管理带来挑战

新冠病毒毒性未减 张文宏详解病死率下降缘由
记者 赵今朝 11月13日 17:09

张文宏认为,在特异性的抗病毒药物出来之前,中国基本上掌握了非常好的治疗方法

多边合作如何重回正轨?多位嘉宾支招
记者 程思炜 11月13日 16:54

WTO亟待进一步改革,当前一个难题是新干事尚未定夺,还需改进其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充分发挥贸易对经济复苏的作用,政府应提供公平开放的环境,帮助企业恢复

北京经信局潘锋:数据时代新基建存在现实需求
记者 何书静 11月13日 16:35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潘锋表示,新基建需要数据的共享与长久开放,同时要注意隐私保护

万事达卡常青:现金交易方式在经历永久性下跌
记者 叶展旗 11月13日 16:05

万事达卡中国区总裁常青称,数据拥有者和科技巨头所处的地位并不平等,少量的互联网科技公司掌握大量的数据和市场份额,容易形成垄断,抑制市场的公平竞争

橡树马克斯:低利率使科技股高估值合理化 美股面临下行风险
记者 王力为 11月13日 16:02

当前没有明显的价格错配,从历史的估值水平标准看,目前科技和软件行业公司估值很高,但如果这些公司按疫情后线上化的趋势继续增长,长期看则有可能被低估

张文宏:使用抗疫战略武器,跑到病毒前面
记者 马丹萌 赵今朝 11月13日 15:41

中国现在形成策略是什么?张文宏总结为,快速发现、快速追踪、动态清零

方风雷:中国应以开放对冲脱钩 未来三五年内或成最大进口国
记者 程思炜 11月13日 15:00

针对一些人提出的与中国经济脱钩,中国要进一步扩大开放,未来三五年内可能成为全球最大进口国,能源、医药等大型外资项目将持续落地,组合类投资将大规模进入中国

峰会精彩观点|楼继伟:技术性的财政货币政策难解结构性问题
11月13日 14:56

刘世锦:“新基建”不适合作为政府短期刺激政策的工具;方风雷:中国应以开放对冲脱钩 未来三五年内或成最大进口国

楼继伟:技术性的财政货币政策难解结构性问题
记者 于海荣 11月13日 13:02

全球经济贸易面临四大不确定性,各国以科学的态度参与规则制定,包括对改进全球化机制的共识,才能打破各种不确定性相互叠加、正反馈的链条,使全球经济贸易逐步复苏

楼继伟:中国现在应研究货币政策有序退出
记者 于海荣 11月13日 12:40

只是研究而非马上退出,明年财政政策扩张力度要小一点;若拜登就任下一届总统,短期之内中美关系也不会太好,但可能回到常识、回到科学上

新加坡贸工部长陈振声:中国拥有赢得全球信任的历史性机遇
记者 陆文 11月13日 11:05

在财新峰会上,陈振声提出了可化约为三个“C”的建议──即“保持承诺”“保持联系”和“面对”的勇气

周小川:多边机构功能与期望有差距 多边机制需完善
记者 彭骎骎 11月13日 09:47

要坚持三个方面:一是理念上要坚持多边主义,二是巩固和加强多边机构的机制和能力,三是改进多边规则,使其能够适应全球化发展的要求

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摆在国际社会面前的三个优先项
记者 曾佳 11月13日 09:08

格奥尔基耶娃说,应当确保重振经济的支持性举措不是意在“重复昨天的经济”,而应该以“塑造明天的经济”为导向

财新总编辑王烁致辞峰会:重建信任,需要各方都发出正确信号
记者 张帆 11月13日 08:45

重建信任,得致力于正和游戏,需要各方都发出正确的信号,对信号作出正确的识别,发明许许多多种协调方法,通过协调做大蛋糕,在反复博弈中实现各自的长期利益

财新传媒社长胡舒立为第11届财新峰会启幕
记者 张帆 11月13日 08:43

财新传媒通过打造“中国最值得信任的财经新闻媒体”,同时探索付费订阅主流运营模式,确保内容价值不断提升,今年在逆境中实现突破,以51万付费订阅用户名列全球第10位

佩蒂斯:贸易战实际上是阶层冲突 未必随特朗普下台而结束
记者 李忆 11月12日 23:21

佩蒂斯说,他不认为贸易战会在特朗普卸任美国总统后就结束,因此自己的建议很简单,“习惯它吧”

WTO前总干事拉米:疫情下各国互信跌至前所未有的低谷
实习记者 朱恬逸 11月12日 23:00

拉米认为各国应该重新出发,彼此沟通和相互学习,不断重复这个过程来建立信任,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开展国际治理

聚焦“重建全球信任” 第11届财新峰会在京举行(12日下午-15日中午)
记者 徐和谦 11月12日 15:00

在美国总统大选揭盅、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疫情叠加全球经济下滑、信任赤字不降反升的百年大变局中,本届财新峰会将以“重建全球信任”为主题加以探究

【回顾】萨默斯谏言中美:占一时便宜或侵蚀长期互信
记者 王力为 11月11日 18:37

萨默斯说,随着双方日渐成熟,就会意识到关系的好坏不仅仅是被一个承诺或行动所左右、或被一份文件或协议所定义,而是由他人一段时期以来所观察到的、所有关乎信任的言行给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