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副总理王瑞杰:中美气候宣言令人鼓舞,向世界发出强烈信号(附视频)
- 记者 王自励 11月12日 10:40
新加坡副总理兼经济政策统筹部长王瑞杰说,中国和美国达成强化气候行动联合宣言令人鼓舞,也发出了强烈的信号: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国和美国愿意放下分歧,领导全世界一同应对气候危机
- 王石: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企业切实行动(附视频)
- 记者 罗国平 11月13日 15:05
- 彭文生对话古德哈特:疫后中国与美欧的经济挑战不同(附视频)
- 记者 王力为 王石玉 11月13日 13:36
美欧通过大规模财政支持,支撑了居民收入,面对通胀攀升,需尽快开启加息周期;中国以扩大信贷为主的应对方式,导致偿债负担对经济造成下行压力,当前需更多财政支持
- 杨伟民:“碳达峰”“碳中和”要安全减碳、循序渐进(附视频)
- 记者 吴雨俭 11月13日 11:34
做到“一减二增”,减少化石能源消费的前提,是增加可再生能源的装机和消纳、增加煤电的调节型电源;不能“谈煤色变”,不能“一刀切”停贷断贷
- 张文宏:实施最科学最有效的疫苗接种策略 防疫稳中求改善(附视频)
- 记者 赵今朝 许雯 11月12日 18:11
张文宏认为,中国一定要保证战略定力,保持非常低的流行率、病死率是基本目标,在非常稳定的疫情防控中,对防控策略进行进一步地改变、改进、改善,这非常关键
- 新开发银行副行长马磊立:多边机构助力公正平等转型
- 记者 王石玉 11月13日 18:00
- 财新传媒副主编黄山:后疫时代曙光已现,期待全球“雪后转晴”
- 11月15日 13:57
- 兴业银行钱立华:银行需要适应贷款业务的简化版ESG体系
- 记者 刘天行 11月13日 18:51
现行主流ESG评价评级体系都是针对上市公司或者发债企业的,银行需要简化的ESG方法和评价体系,把它嵌入到授信的流程中,有贷前、贷中、贷后,对银行来说才是有价值的
- 国家发改委经济所吴萨:“双碳”理念将融入政府决策程序(附视频)
- 记者 罗国平 11月13日 18:44
“双碳”将融入金融投资监管政策、法律法规修订等方面;同时政府部门将全面梳理不适于碳中和、碳排放的法律法规,并制定有利于碳中和、碳排放的法律体系
- 卓佳中国林建伟:建议政府加强对ESG企业的税收调节
- 记者 刘冉 11月13日 18:41
社会上有一种担忧,认为ESG做得好的企业财务数据不一定那么好,建议监管机构通过税收调节等方式,拉平企业由于节能环保投入带来的与同行间的财务差距
- 广汽资本袁锋:汽车产业“碳中和”关键在于整个价值链减排
- 记者 陈雪婉 11月13日 18:41
- 银华董岚枫:兼顾社会效益与超额收益 公募ESG投资需自建投研
- 记者 王娟娟 11月13日 18:38
- 易方达魏亦希:ESG需要更广泛的生态
- 记者 全月 11月13日 17:59
随着研究和探索不断的深入,责任投资不是单一主体,或者说不是资管机构一方能够起到决定性作用,ESG生态还应包括监管机构、第三方评级、企业加上资管机构共同参与
- 诺亚控股章嘉玉:ESG投资在提速,但要警惕“漂绿”现象
- 记者 刘冉 11月13日 17:42
过去几年全球资产管理平均年增长率大约是6%,过去三年ESG相关资产规模平均增速是13%,很多资产管理机构表示未来他们会加大对ESG资产的投资
- 私募机构TPG孙强:“双碳”背景下 影响力投资是大趋势
- 记者 白宇洁 11月13日 17:29
- 王遥:应强化ESG强制性信息披露
- 记者 吴雨俭 11月13日 17:27
强制的信息披露可以为数据提供最基础的披露框架,也能够增强ESG投资的引导;目前监管部门在是否应该让上市公司强制披露ESG信息方面,还未达成普遍共识
- MSCI王晓书:中国公司ESG评级逐年提升
- 记者 全月 11月13日 17:04
中国公司ESG表现落后的公司日益减少,出现了全球同业标的中ESG领先者。这得益于中国监管部门对于ESG和气候相关议题的重视和政策引导,也顺应中国金融市场更加开放的国际化进程
- 远景科技:实践“双碳”目标 探索零碳产业园
- 记者 陈雪婉 11月13日 17:00
如何在“双碳”背景下去实现高质量经济发展,零碳产业园是一个抓手,将西部富集的可再生能源与高载能高产值产业结合起来,形成发展新动能
- 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责任投资亟待加强(附视频)
- 记者 罗国平 11月13日 16:16
- 工行周月秋:财富管理正当时 商业银行可有更大作为
- 记者 王娟娟 11月13日 14:56
大资管行业一头连着居民财富增长的投资需求,一头连接着经济发展的融资需要,在推动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就是财富管理
- 瑞银钱于军:看好中国养老金第三支柱发展
- 记者 刘冉 11月13日 14:49
- 斯蒂格利茨:寻找政府过度干预和毫无约束市场间的平衡点(附视频)
- 记者 王石玉 11月13日 14:35
新冠疫情突出了目前市场的失灵和政府的作用;企业应该带头践行ESG准则,政府应颁布法规确保所有企业能采取一致行动促进气候变化和社会福祉
- 陈文辉:ESG理念正逐步嵌入中国资本市场(附视频)
- 记者 吴雨俭 11月13日 14:33
中国资本市场应加快ESG理念推广普及,更加重视企业的环境责任,给予低碳发展的企业更高的市场溢价,让ESG投资策略实现超额收益,吸引鼓励引导更多资金
- 谢平:地方政府在经济新动能转型中不应冒太大风险(附视频)
- 记者 王娟娟 11月13日 14:25
- 《2021中国ESG发展白皮书》发布 把脉ESG最新趋势
- 记者 王永 11月13日 14:20
《白皮书》总结了2021年ESG公募基金发展情况、ESG政策进展、ESG投资关键待解问题,并就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标准、影响力投资、尽责管理等当前行业重点关注问题,作了专门分析,提出发展建议
- 彭文生对话古德哈特:对人口大逆转不必过度悲观(附视频)
- 记者 王力为 王石玉 11月13日 13:42
《人口大逆转》作者古德哈特表示,随着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中国GDP增速必放缓,但也不必过度沮丧,真正关乎国民幸福感的是人均产出的增长
- 朱宁:资本市场的发展推动科技创新
- 记者 全月 11月13日 13:39
- 央行王信:欧美央行货币政策框架转变给预期引导带来挑战(附视频)
- 文|财新 彭骎骎 11月13日 13:07
无论是美联储还是欧央行,货币政策框架转向的基本特点都是更加注重就业,对于短期通胀上行的容忍度更高,而这个时候国际的通胀压力在上升,下一步他们的可能措施值得关注
- 刘福寿谈资管:向长期价值投资转变 丰富养老产品供给(附视频)
- 文|财新 武晓蒙 11月13日 12:51
经过三年多的整治,中国影子银行风险持续收敛,规模较历史峰值压降23万亿元;资管业在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养老需求、践行社会责任、参与构建高水平开放新格局方面大有可为
- 中行王志恒:加大银行对科创企业的信贷支持
- 记者 彭骎骎 11月13日 12:26
王志恒认为银行应转变观念,加大对科创企业的信贷支持;专注实业,加快构建适应科技创新的融资新格局;顺应潮流,以绿色金融助力绿色科技创新
- 王一鸣:产业互联网时代需完善包容审慎的监管机制(附视频)
- 记者 王石玉 11月13日 12:24
绿色的产业互联网将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登上历史舞台;步入产业互联网时代,中国需要完善包容审慎的监管机制,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地位,推动数字技术创新
- 盛松成:中国房地产市场运行底层逻辑已发生变化(附视频)
- 记者 彭骎骎 11月13日 12:22
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基调和方向是正确的,但也要注意政策实施的强度、节奏以及政策叠加的影响;房地产调控的大方向不会改变,不会再回到原来的老路上,房地产企业不应抱有幻想
- 迟福林:中国加入CPTPP将带来深层次市场化改革与制度性变革(附视频)
- 文|财新 刘冉 11月13日 12:06
建议对标CPTPP,实现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的重要突破,实现服务贸易高水平制度性开放,并对标CPTPP数字贸易规则加大敏感领域的压力测试
- 王小鲁:释放市场活力、实现公平竞争(附视频)
- 文|财新 全月 11月13日 11:50
需要推动相关的市场化改革,给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享受同等待遇,长期共存,公平竞争,让企业形成长期发展的合理预期,企业才会有创新的动力
- 尚福林:应推进金融体制改革适应经济发展新要求(附视频)
- 记者 武晓蒙 11月13日 11:19
- 陈德铭:制度性开放要既适合国情又顺应世界大势(附视频)
- 文|财新 于海荣 11月13日 10:03
中国的对外开放,必须有法律法规的郑重承诺,才能取信于国际社会;世界贸易组织难有作为,扩大区域合作也是中国开放的选项和布局
- 谢锦发:科技巨头应该早点被监管
- 记者 杜知航 11月12日 22:26
- 诺辉健康朱叶青:筛查类产品追求市场覆盖而非短期盈利
- 文|财新 刘登辉 11月12日 22:14
- Vincent Loy:未来的监管应当是合作的监管
- 文|财新 钱童 11月12日 21:26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助理常务董事Vincent Loy认为,监管者要充分与市场参与者沟通,搭建适合创新的土壤,并保证竞争的公平
- 顾清扬:科技监管应具备一定的灵活性
- 文|财新 杜知航 11月12日 20:42
新加坡国立大学副教授顾清扬认为,现在的监管框架是基于传统经济的,科技监管应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应做到监管和创新的平衡,监管的最终目的还是经济的发展
- 帕拉格·卡纳:能源转型是个长期过程
- 文|财新 陈雪婉 11月12日 20:08
- ICRC柯邱鸣:如何应对冲突战乱地区迫切的可持续发展需求
- 文|财新 刘天行 11月12日 19:45
- 李秀军:低碳转型中风险机遇并存
- 记者 王石玉 11月12日 19:24
李秀军指出,随着减排政策继续深入,金融机构需要更快速适应绿色经济下的技术革新、法规变化以及借贷者的行为变化;渐进式减排或将降低此类系统风险
- 麦肯锡曲向军:疫情后产业数字化大大提速 从C端向B端推进
- 记者 程思炜 11月12日 19:22
各产业数字化从C端到B端、从试点到规模化推进的特征越来越明显;新经济发展也对金融机构带来改变,重新布局信贷和投资资源,降低落后产能融资
- 陆金所控股CFO郑锡贵:通过科技手段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 记者 范浅蝉 11月12日 19:15
在新经济环境下,金融科技公司通过科技、大数据手段提高风控能力是最重要的,既要平衡金融与监管的关系问题,也要平衡增量与存量的问题
- 小米副总裁:新经济发展离不开利用创新提高生产力和效率
- 记者 范浅蝉 11月12日 18:51
- 罗响:结合当下国情 更应推动影响力投资
- 记者 井豫涵 11月12日 18:47
- 胡祖六:气候是全球投资者在中国最大的机会
- 记者 王力为 11月12日 18:46
因监管举措放弃投资中国是2022年全球投资者的最大陷阱,气候变化、气候科技以及中国正在发生的该领域创新是这个时代最大的机遇
- 亚洲可持续发展挑战:投资绿色基础设施至关重要
- 记者 杨玉琪 11月12日 18:41
- 联想童夫尧:中国制造业在数字全球化潮流中并未落后
- 记者 何书静 11月12日 18:33
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童夫尧认为,在数字全球化的潮流下,中国制造业在某些领域有弯道超车的机会。如何抓住机会?联想给出的答案是“新IT”
- 英国驻华使馆公参路睿:中英绿色投资领域合作前景广阔
- 记者 曾佳 11月12日 18:20
路睿表示,英国非常重视和中国在金融与专业服务方面的合作,若要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各国应当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并在提高透明度等方面加强监管
- 徐林:生态环境价值需要变现机制(附视频)
- 文|财新 王石玉 11月12日 18:18
徐林认为,市场需要建立“生态环境价值的市场化实现机制”,能将生态、绿色、低碳等外部收益“变现”为投资者内部收益;中国在这方面仍任重而道远
- KKR何良泉:对投资者来说,疫情就像一通“叫醒电话”
- 记者 陆可嘉 11月12日 18:10
何良泉表示,“旧的方法现在可能不再正确了,从新冠疫情之后,我们要开始思考如何用新的正确的方式、或是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投资组合。”
- 万事达卡常青:近期民企招聘占比出现下降 中小企业承压需支持
- 记者 程思炜 11月12日 17:48
万事达卡交易数据显示,中国外贸额中60%为中小企业贡献,但消费数据正向头部商户集中,近期民营企业招聘占比出现下降,需要为中小企业和民企提供更多支持
- 百度魏东:自动驾驶的社会价值何在?
- 记者 沈欣悦 11月12日 17:17
- 黄益平:中小企业融资难已成宏观问题 数字技术提供新解决思路(附视频)
- 文|财新 于海荣 11月12日 16:30
中国经济进入创新驱动阶段后,中小企业融资难从普惠金融发展的问题,变成宏观经济的问题,数字技术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可以解决过去传统金融在控制风险方面的一些短板问题
- 朱恒源:新的产业转型是个“改旧造新”的过程(附视频)
- 文|财新 关聪 11月12日 15:54
清华大学教授朱恒源认为,中国在产业转型方面虽然是后发的,但得益于中国市场的规模优势和研发积累,中国在产业转型的试探方面并不落后
- 刘世锦:将提高生产率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标准(附视频)
- 记者 沈欣悦 11月12日 15:44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认为,强调发展实体经济的背景之一是最近几年虚拟经济出现了一些问题。应该将生产率作为判断数字经济是否值得发展的标准
- 李毅中:疫后推动数字经济发展要走深向实(附视频)
- 文|财新 何书静 11月12日 15:21
- 新加坡副总理王瑞杰:若缺乏实际行动,乐观就只能是空想(附视频)
- 文|财新 徐和谦 11月12日 14:43
王瑞杰说,像新加坡这种从严格的阻断措施转变到逐渐有序开放的模式,是新加坡自己一步一步开发出来的,“我们正试图在非常迅速的开放或全然封闭之间,找到一条困难的中间道路”
- 三得利新浪刚史:亚洲可以,也必须成为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的核心(附视频)
- 记者 李忆 11月12日 14:36
- 亚投行首席经济学家:在供应链中实现脱碳,有挑战也有机遇(附视频)
- 文|财新 陆文 11月12日 13:56
伯格洛夫提出,各国政府应该追踪全球价值链的投资情况,并以此为依据来提供相应的基础设施,比如绿色能源、以及相应的交通体系和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如此从企业到全球价值链才能真正实现转型、提高效率
- 新开发银行副行长:要实现应对气变雄心,确保资金是关键(附视频)
- 记者 王自励 11月12日 13:53
新开发银行副行长、首席风险官基肖拉称,国际社会需要在获得更安全、清洁的能源解决方面取得进展,否则将很难实现绿色可持续目标;而在这一进程中,确保资金将是关键
- 新西兰总理阿德恩:向具有可持续性的经济复苏迈进(附视频)
- 记者 曾佳 11月12日 13:48
新西兰总理阿德恩在第12届财新峰会发表主题演说时呼吁,新冠危机是2020年和2021年的挑战,但气候危机是我们这一代人所面临的挑战
- 城堡投资格里芬:美国缓解通胀的措施,料使全球和中国增长承压(附视频)
- 记者 陆可嘉 11月12日 13:17
格里芬表示,目前美国的经济体量已经超过了疫前的规模,这标志着美国正在从疫情初期的“至暗时刻”恢复过来。然而现在的挑战是,自疫情时代以来,美国的劳动力市场已经大幅萎缩
- 欧盟驻华大使郁白:经济发展脱碳路上,要注意避免“漂绿”现象(附视频)
- 记者 陆文 11月12日 13:01
郁白特别提出,在经济发展“脱碳”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漂绿(green washing)”的情况出现──即出现某些绿色转型活动,实际上并不符合气候和环境的利益
- 郝福满:全球经济恢复强于预期,但恢复不均衡是警讯
- 文|财新 曾佳 11月12日 12:26
郝福满表示,IMF和世界银行此前已经对于经济复苏的不平均现象发出了警示。尤其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它们依然面临严重的疫苗短缺,而且刺激经济复苏的政策空间也十分有限
- 余永定:中国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发展,带来的是增益而非减损(附视频)
- 文|财新 陆可嘉 11月12日 12:16
- 梯若尔:如何助推企业实现共同利益(附视频)
- 记者 王力为 王石玉 11月12日 10:19
现今存在很多个人利益与公众利益相悖的情况。有人拒绝接种疫苗;企业可能会滥用垄断力量;国家可能行“本国第一”之策。梯若尔称,可利用“无知之幕”思想实验、提供激励,创造实实在在的影响,而不仅仅是姿态
- 财新峰会两地举行 胡舒立开幕点题
- 记者 王永 11月12日 09:47
京ICP证090880号 京ICP备:10026701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0347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第01015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第直100013号
Copyright 财新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