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第五届财新峰会开幕 胡舒立解读新常态新改革

2014年12月19日 09:18 来源于 财新网
此次财新峰会的主题为“新常态、新改革”, 新常态是新改革的引领目标,也会为进一步改革提供良好环境;而新改革是新常态的发动机和推进器,是达到新常态的唯一途径

  【财新网】(记者 王永)12月19日上午9时,由财新传媒主办、为期两天的第五届财新峰会开幕。财新传媒总编辑胡舒立在开幕词中称,此次财新峰会的主题为“新常态、新改革”,新常态是新改革的引领目标,也会为进一步改革提供良好环境;而新改革是新常态的发动机和推进器,是达到新常态的唯一途径。

  胡舒立表示,经过一年多的准备,全面深化改革的需求更加迫切,条件也更加成熟。倘若能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克服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在一些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将显著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社会公平。“对2015年的改革攻坚,我们满怀期待。”

  胡舒立称,此次会议议程非常广泛,其特点是思辨、创新、开放,涵盖国内外经济、企业变迁与海内外投资、法治建设、教育、医疗、环境,以及互联网与金融创新等诸多方面。同时财新峰会致力于成为经济学思想和中国改革得以互动的思想平台,与去年相仿,本次峰会还专门安排了学术专场。

   以下为开幕词全文:

  女士们,先生们,亲爱的朋友们,大家早上好。

  非常高兴我们又一次在财新峰会上相聚。这次峰会的主题是“新常态、新改革”。10天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提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并要求我们“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而稍早举行的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吹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号角。可以观察到,中国改革正进入顶层设计制定后的紧张施工期,可谓“攻坚期中的攻坚期,深水区中的深水区”。

  细细体会现在常被提起的“新常态”,可以看出,其实它是“进行时”,而不是“完成时”。中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起点已成过去,终点仍在远方。想要平稳抵达目的地,唯有全面深化改革。建设法治中国,正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常态是新改革的引领目标,也会为进一步改革提供良好环境;而新改革是新常态的发动机和推进器,是达到新常态的唯一途径。二者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

  其实,中国已经从新一轮改革中获益。在“深改元年”2014年,中央政府力推简政放权、混合所有制、户籍等改革。工商登记便利化和营改增改革已初见成效,这是经济增长“减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的根本原因。不过,迄今的改革尚属“牛刀小试”。经过一年多的准备,全面深化改革的需求更加迫切,条件也更加成熟。倘若能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克服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在一些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将显著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社会公平。对2015年的改革攻坚,我们满怀期待。

  在这个新阶段,改革必须坚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本方向,但是,工作重点已转至解决一个又一个具体问题。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就更加需要专家学者畅所欲言,需要决策者择善而从。在探讨过程中,人们会有不同的认识角度和关切点,有共识也会有分歧。财新传媒愿意提供平台,充分交流,启迪思想。本次峰会的议程非常广泛,其特点是思辨、创新、开放,涵盖国内外经济、企业变迁与海内外投资、法治建设、教育、医疗、环境,以及互联网与金融创新等诸多方面。

  我们强烈感到,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观点的碰撞,更需要学术的思考。财新峰会应该成为经济学思想和中国改革得以互动的思想平台。我们每年都聘请一些重要的经济学家参加峰会。去年,我们邀请请了五位来自瑞典的世界顶尖经济学家,其中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委会主席和两位委员。今年,我们进一步拓展了财新峰会的学术视野,特地在这两天峰会中安排有学术专场。今年的峰会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平行举行的专题论坛比往年大为增多,目的在于尽可能多地覆盖明年改革的热点议题,而其学术和专业内涵也普遍提升。此外,我们也密切跟踪着前沿领域,安排了互联网金融、智能化下的创新与创业、万物互联时代等分论坛。

  今年的财新峰会是第五届。五年来,财新峰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今年也是财新传媒五周年,五年可为一阶。在我们的发展掀开新一页之际,我诚挚感谢各位朋友对我们长期和坚定不移的支持,我也要感谢峰会的所有合作伙伴给予的支持。我们的成长离不开你们的帮助。

  我再次感谢大家与会,并郑重宣布大会开始。谢谢大家。

  注: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财新网

责任编辑:张继伟 | 版面编辑:王永

 
 
 

财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