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李成才:对24帧的“比利·林恩”评价不高

2016年12月02日 17:49 来源于 财新网
李成才表示,会以谨慎的态度对待当下流行的VR和AR技术。新技术可能是一把双刃剑,传统行业影人建议小心谨慎地拥抱新技术

  【财新网】(见习记者 苑苏文)电影诞生百余年来,从纪录片、导演、梦工厂,到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新技术层出不穷,但新技术可能是一把双刃剑,传统行业影人建议小心谨慎地拥抱新技术。

  “我担心过于迷恋技术会忽略最本质的创造力。” 中国著名纪录片导演李成才12月2日在“第七届财新峰会:改革执行力”上指出,创新的到来会带来颠覆,造就“疼痛感”,人们应当思考在创新面前,到底以什么姿态对待它。

  李成才表示,会以谨慎的态度对待当下流行的VR和AR技术。“你怎么知道这个创新,真的能为文明带来好处?”

  李成才曾执导《大国崛起》、《华尔街》、《货币》等知名纪录片,荣获国际纪录片奖和中国政府新闻奖等奖项。业界评价,他的作品强调思想性、教育性,是传统领域优秀导演的代表。

  他透露,2008年执导《华尔街》时,曾和团队确定的理念为:第一,人类学的坐标,第二、经济学视角,第三、诗意的表达,第四、电视技术的魅力。“把技术放在最后一位,我的影片更多是用话题性和思考程度来打动观众。”

  后来,这一理念简化为:情感、思想和手段。“完全建立在技术上的东西有时候是很脆弱,技术是很短命的东西。如果不是把我逼到那个程度,不会考虑。”李成才说。

  李成才透露,他特意选择观看了24帧版本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这部电影以著名导演李安挑战120帧叙事而著名,但李成才并未选择领略120帧的新技术,他担心观看时观众会被技术牵引,而忽略故事。“我坐在那儿是为了被打动的。”

  看完24帧的“比利·林恩”,李成才评价并不高。“我估计太注重技术,让故事本身受到伤害了。我看李安的访谈,他说这部影片是技术推动才拍摄完成的,那么我的猜测没有错。”

  另一位中国著名纪录电影制作人赵琦认同,技术最终为内容服务。但他也认为,技术从好的,和坏的坏的方向都可能对内容产生影响。

  “新技术是延展体验的一种手段。”赵琦说,比如当影片想要阐述动物世界,如果用二维的方式做,很难让观众有真实的体验,但如果利用科学的技术作为基础,就能赋予受众新的感知,比如蝙蝠、海豚是超声波世界,就可以利用新技术进行模拟,让受众有更真实的感知。

责任编辑:崔筝 | 版面编辑:陈华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