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峰会综述】中国法治成败需要技术铺路

2014年12月19日 19:09 来源于 财新网
过于理想的说法或者口号式的说法都没有实际意义,决定中国未来法治成败的是能否从现有的法律规范文本中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也就是制度技术诀窍

  【财新网】(记者 周东旭)未来五年或10年,中国法治会迎来春天吗?12月19日,江平贺卫方季卫东谢鹏程、许成钢、田文昌、高西庆在第五届财新峰会,共论法治维新。

  谨慎的乐观是现场学者的主要基调。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江平认为,在可预见的5年内,中国法治是会前进的,但是前进的步伐如何,到底有多快,还要看实际情况,因为中国要想建立法治国家,困难还是非常大的,这一点应该充分估计到。

  “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的决定,其实就是为未来10年的中国法治描绘了一个蓝图,也会沿着这一路线图前进,但前进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取决于法治观念的更新。”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研究所副所长谢鹏程说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院长季卫东更强调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他认为过于理想的说法或者口号式的说法,都没有实际意义。中国的问题确实比较复杂,但现在强调法治的社会氛围已经形成,在此基础上,考验统治者的政治智慧,考验法律人专业信仰的重要方面,就是能不能从现有规范文本中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也就是制度技术诀窍。

  与季卫东类似,许成钢提出判断法治的另一个基本标准:改革措施是否着重限制公权力,还是针对民众。“这是法治是否前进的最基本条件,如果是,才能前进。”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贺卫方则认为,中国法治可能还会徘徊。京都律师事务所名誉主任田文昌也表示,“一波三折,不进则退。”

  推进中国法治是否也存在顺序先后问题?在回答观众提问时,贺卫方强调,如果理念没有搞清楚到底想做什么,改革就会产生很大混乱,会互相打架。“我认为政治制度要走向何处,这个必须明确,当然也不妨碍两条腿走路,但前提价值观必须是明确的。”

  许成钢则鲜明指出法治一定要在先,经济在后。他认为中国过去的改革打乱了这一顺序,试图用经济改革倒逼法治改革,但是倒逼的效果几乎看不到,一个最重要的例子就是证券市场。

  田文昌赞同许成钢的看法,“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没有法治就没有市场经济。政治改革必须领先,没有体制的改革,经济改革和法治改革无法长远、深入发展。我有一种担忧,如果法治改革和经济改革走得太快,政治体制改革跟不上,就会出现问题。”

  而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高西庆则回应,当初所进行的倒逼机制是有道理的,而且事实上起到了一定效果,只不过到一定程度效果就没有了。看看20年前的中国证券市场规则,再看看今天的规则,只剩最后一击就解决过来,倒逼机制还是有意义的。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财新网

责任编辑:陈宝成 | 版面编辑:卢玲艳
 
 
 

财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