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导读:股灾凸显分业监管弊端,监管机构调整成为焦点, 但金融监管改革需要更高远的视野

封面报道

【封面报道】构思超级监管者
财新记者 张宇哲 王力为 吴红毓然

  中国是否需要一个“超级金融监管机构”,是时下官产学界热议的焦点。

  11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就《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建议》)起草的有关情况,向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作说明(下称“说明”)中表示,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加快建立符合现代金融特点、统筹协调监管、有力有效的现代金融监管框架,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统筹协调监管”——这是针对近年中国的分业监管现状,最高层首次明确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方向。 <查看全文>

协调机制探索
早在2003年修订的《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九条已明确规定,“国务院建立金融监督管理协调机制,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但“一行三会”的监管格局形成至今十余年,协调机制一直悬而未决。如何实现信息共享和部门协调,一直是实践中的突出问题。
统筹缺位之弊
2013年8月,国务院正式发文批复,首次明确建立由人民银行牵头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央行行长担任联席会议召集人,金融监管协调办公室设在央行办公厅。但联席会议不刻制印章,不正式行文。
股灾责任反思
6月中旬开始,股市持续急剧下跌,上证指数跌幅超过30%,直到7月9日才企稳。但8月18日之后,A股市场再次下跌,且跌势较救市之前更加迅猛。
定调统筹监管
在前述“说明”中,习近平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主要经济体都对其金融监管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
央行角色待定位
从财新记者采访官产学界的专家建议看,基于央行的金融稳定职能和最后贷款人角色,赞成由央行统筹协调者居多。
“二合一”或“三合一”?
对于如何“建立符合现代金融特点、统筹协调监管、有力有效的现代金融监管框架”,近期出现专家建言建策热潮。
寻找成本最低模式
从机构调整成本最低、摩擦最少的角度考虑,李扬建议在前述美联储模式的基础上,仿照央行对外管局的管理架构,把证监会、银监会纳入央行体系,而保监会维持独立。“外管局模式调整成本最低、也相对独立,把难以达成的外部协调变成内部协调。”

封面报道系列

【评论】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内在逻辑
财新智库战略/合规顾问、世界银行全球金融与市场局原首席金融专家 王君
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内在逻辑

  关于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讨论,需要去伪存真,客观深入地分析国际经验和中国当前存在的实质问题,否则未来中国的金融监管改革很可能落入失败的陷阱。

  人们更多从分业监管还是统筹监管的角度看问题,似乎只要对金融监管机构的组织架构做出调整,就能解决金融监管的有效性问题。事实上,早在十多年前中国金融业就已经高度混业了。历年来也不断有人提出整合金融监管机构的建议。问题在于,金融监管体制设置的逻辑,并非分业经营必然需要分业监管,也不是混业经营只能综合监管。

  回顾过去十多年的金融改革历程,一个值得警惕的做法,就是用机构变更代替深层次的改革,结果浪费人力物力,贻误改革时机,达不到改革目的。若干年后史家可以用“分久必合”描述历史的变迁。身处当下的谋国者则不能不深究分与合的内在逻辑,权衡各种备选方案的优劣。 <查看全文>

监管相关报道

美国史带格林伯格:我如何看中国金融监管
评论(0) 驻纽约记者 李小晓 2015年11月13日 15:31

中国还不完全是市场经济,在这条道路上还有许多东西需要学习,但其他国家必须理解,中国需要寻找对自己最好的方案

范一飞:加快支付监管转型 实施分类监管
评论(0) 记者 杨巧伶 2015年11月11日 08:45

“该放的放开、该扶的扶好、该管的管住”

叶翔:监管不抓“小偷”必养“大盗”
评论(0) 记者 刘彩萍 2015年11月07日 14:39

汇信资本董事总经理叶翔认为,证监会的主要职责是“监管”,不要把“发展”放到“监管”之上

专题责任编辑:曹文姣 康淑 郭楠

本期封面

视频

往期封面回顾

相关图表

相关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