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浙江解“三农”

2013年05月03日 13:48 来源于 《财新周刊》
一切不符合农民权益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应该成为改革对象
浙江嘉兴湘家荡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袁培德/CFP

农民创业促就业

  浙江农民有跳出土地的充足动力。

  吴维清这样曾经的敲糖人,也许可以代表浙江创业农民的发展轨迹。47岁的吴维清是义乌市廿三里下楼村人,现在义乌国际商贸城(原义乌小商品市场)经营着一家维清百货用品商行,并在工业园区有一家自己的加工厂,雇佣了几十名工人。他是早年义乌从事鸡毛换糖的一批人,后来学过手艺,开过饭店,十年前办起了自己的工厂。

  当年义乌地瘠人贫,不少农民为生计成为敲糖人,至江西等地手摇拨浪鼓走街串巷,以糖、小商品等换取鸡毛等杂物,获取微利。义乌在鸡毛换糖形成的小百货销售基础上,发展出日后闻名中外的小商品市场。毫厘争取、积少成多、勇于开拓、吃苦务实、百折不挠的“鸡毛换糖”文化,也成为义乌商帮乃至浙商精神的代表。同样困境逢生的,还有另一浙江模式的代表——温州。

  “浙江农民走出去一副担子,走回来一个铺子,再过几年一个厂子。”顾益康表示,政府要做的很简单,首先是放。活力在于民众之中,活力在于市场之中,关键是给农民权利,允许农民创新,支持农民创业,尊重农民创造,对民营经济、非民营经济一视同仁,不要绑住农民;再有要为农民搭建好的平台,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一个“放”字意义深远。即便在眼下的中国,民营经济发展依然面临重重门槛和障碍。有了中央层面改革开放的信号,浙江在“放”上大有敢为天下先之精神。顾益康回忆称,当时北京有人指责温州走资本主义道路,但是浙江的方针是不争论,在全国各地还在犹豫的时候,撇开无谓争论,放手让农民发展家庭工业等个私经济。

  顾益康回忆称,1982年义乌县委决定正式开放小商品市场后,工商局曾表示要取缔,当时的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反问:这些农民的收入问题、就业问题你能解决吗?不能解决就不能取缔它。浙江率先允许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发展商品流通和开办专业市场,还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对乡镇企业放权松绑及鼓励发展的政策。

  政府则致力于为市场主体服务。1986年至1991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先后发出多个通知,要求各地兴办好城乡市场,同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建市场,至1991年底全省共建成各类专业市场3802个,年成交额在204.6亿元以上。

  在农村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农村搞农业、城市搞工业的传统发展格局被打破。浙江因势利导率先推进小城镇建设,形成小城镇、乡镇企业、家庭工业、专业市场四位一体的格局。中心镇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转移就业的主平台。浙江并培育一村一品、一地一业,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块状经济。据浙江省农办统计,全省90%以上的县市区都培育和发展了块状经济,占全省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60%。

  在放活及培育之下,浙江迎来民营经济的大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持续转移就业。2008年,2000万农村劳动力中有75.9%从事二三产业,比1978年提高50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也为促进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空间。

  2007年,浙江省又组织实施200个省级中心镇培育工程,分期分批展开全方位的培育。在此基础上,2010年起,省财政连续三年每年安排10亿元资金用于27个小城市试点镇培育,进一步为农民构建就业创业平台。同时,浙江在全国率先搞起农村劳动力培训,2003年以来,浙江累计培训各类农村劳动力1000多万人,增强了农民转移就业能力。

版面编辑:周天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