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记者 彭骎骎)在普惠金融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之时,具体到金融产品、金融服务、产品定价及监管等,仍然面临很多老生常谈的问题。在12月3日北京举行的“第七届财新峰会:改革执行力”分论坛“普惠金融如何兑现”上,多位嘉宾表示现在普惠金融面临新的挑战,需要以全新的视角来对待。
财新智库战略/合规顾问王君首先提出,关于普惠金融的概念仍然有很多争议,还有一些误解,关于普惠金融实现的目标,到底服务什么客户群,哪类金融机构、什么样的方法能够使我们实现普惠金融的目标?这些方面仍然有一些不慎明了的地方。
北方新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银监会原副主席蔡鄂生认为,是否要由专门部门践行普惠金融或者对普惠金融进行监管,存在讨论空间,而监管机构在对普惠金融进行监管时也需要更新理念。
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局长陆磊认为,数字技术下的普惠金融带来了以下两个问题。首先就是普惠泛滥,过多的市场细分型和盈利型金融机构,都号称自己是普惠金融,但是实际上仍然商业性机构。而且由于存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可能无法完全实现公平。
此外,他表示,要解决普惠金融的问题,关键在于解决普惠金融到底在经济学原理上靠什么的问题。他认为普惠金融与商业可持续性存在天然矛盾,因此无法用普适性经济学原则引导其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理事会联席主席兼院长贝多广指出,目前,普惠金融已经得到普及,从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理念和旗帜,但是普惠金融在执行力上存在问题,“普惠金融落地执行不如想象的简单,普惠金融落地关键是能不能带来中小微弱人群和企业发展能力的提高。”
他认为,农村是普惠金融最大的一块服务区域,但存在一个问题是,由于农户征信不够,缺乏抵(质)押产品,导致从事农村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不好进行风险控制,贷款给农户的意愿不足。在贝多广看来,孤立提供金融服务存在是否可持续等局限性问题,发展普惠金融关键要与实体经济相结合,结合当地资源,实现当地经济增长。
蚂蚁金服战略部资深总监孙涛认为,相对于传统普惠金融,数字普惠金融具有更好的地理穿透性,形成更强的地区覆盖度,使得落后地区也可以享受到相对更多的金融服务,金融服务的地区差距缩小。此外,在数字化时代的一路狂奔中,老年人并没有成为被遗忘的群体。“60后”用户群体也是数字普惠金融的受益者之一。“2013年,蚂蚁金服推出了余额宝,那一年,老年用户的增长创下历史记录,同比增长高达300%,而且大多来源于三四线城市。”
中国扶贫基金会执行副会长王行最根据普惠金融实践案例中和农信小额信贷20年的扶贫经验指出,一要把钱放给真正的穷人,二要通过扶持微型创业企业提高他们的能力,三要帮助农村地区打通金融服务的最后100米。王行最介绍,当前小额信贷的产品分两种:第一,个人贷款。第二,小组贷款款,就是3-5户组成连保小组。目前以小组贷款为主,占到93%。
中国普惠金融促进会筹备小组组长刘克崮表示,普惠金融是既定国策,是战略使命,服务于被传统金融排斥的经济实体。刘克崮认为,中国普惠金融在近中期、也许更长期主要包括三大战略使命:第一,金融扶贫,促进脱贫攻坚;第二,金融支农,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第三,金融支小,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