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记者 昝馨)11月17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在2012年财新峰会上指出,至2020年,如果中等收入群体不能翻倍,增长到总人口的40%,经济、社会转型都很难成功。
“中等收入群体要从现在的3亿多至少增长到6亿,才有有效的消费需求,才能拉动经济增长格局,基本奠定橄榄型社会的基础。”迟福林认为,要实现这一点,首先需要实现机会公平,而目前存在三方面的不公桎梏了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
首先,中国人口城镇化率还很低,城乡身份公平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当前中国的城镇化率达51.3%,接近世界52%的平均水平,但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5%,两者反差巨大即是由身份不公平所导致。
“中产阶级的出现是以人口城镇化为基本依托的。”迟福林说,但改革开放34年以来,中国身份公平问题以及和身份相关的制度问题没有解决,农村进城务工群体的需求一直没有有效释放,“如果能在3年至5年内解决这个问题,到2020年,我们人口城镇化率应该可以达到50%,城镇化率超过60%,中产阶级占总人口40%,这是支撑中国经济保持7%到8%增速的一个重要条件。”
其次,不同身份人群的权利不平等,基本公共服务尚未实现均等化。以人员养老待遇为例,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等不同机构间存在巨大差异。“权利公平是机会公平的核心。权利都不公平,何谈机会公平?”迟福林说,“中等收入群体的出现是贫富差距不断缩小的结果,也是缩小贫富差距的内在要求,如果权利不公平,就无法缩小贫富差距,这是创造中等收入群体的一个重要条件。”
再次,腐败问题突出的当下,中等收入群体缺乏身份认同感。政府如何使用公共财政进行社会分配,目前并未向社会充分公开,官员的财产也未向社会公示,建立收入分配制度的基础无从谈起。
“整个社会的信息不公开,带来很多问题。”迟福林说,“现在最大的一个问题是,有一部分人收入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但是缺失认同感,不认为自己是中等收入群体的一员。”
迟福林强调,未来如果没有中等收入群体数量的翻倍增长,支撑中国公平和可持续发展就缺少必要条件,而没有公平也难以形成有效的激励,无从保障有效的效率,“即使把蛋糕做大,蛋糕也未必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