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第五届财新峰会

【峰会综述】教育改革:市场创造机会

2014年12月19日 19:49
T中
北京国培京师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刘季宏、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研究所教授罗斯高、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体制室主任王烽和昆山杜克大学校长刘经南,一同就中国教育现状的瓶颈及改革方向进行了讨论

  【财新网】(记者 徐和谦)12月19日,“第五届财新峰会:新常态 新改革”在北京开幕,在“教育改革:市场创造机会”分论坛的讨论中,北京国培京师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刘季宏、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研究所教授、农村教育行动计划(REAP)美方主任罗斯高(Scott Rozelle)、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体制室主任王烽,和昆山杜克大学校长刘经南,一同就中国教育现状的瓶颈及改革方向进行了讨论。该场分论坛,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主持。

  北京国培京师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刘季宏认为,中国的教育正处在从培养知识型人才到培养能力型、素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转变过程中。从基础教育的微观层面讲,让每一个教师有自由发挥的空间至关重要。

  刘季宏也发现,一些位于老少边穷地区、面临生存危机的学校,却走到了教育教学、学校管理改革的前沿。刘季宏认为,生存危机“倒逼”了这些学校不得不去改革,解脱对老师们的束缚。而老师在自由发挥中获得了新生,“这和当年农村的小岗村有多么相同的地方”。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则就中国当下的“教育新常态”归纳出三个特点:

  第一,中国现正处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即在校大学生占全国18岁至21岁适龄青年的比例,达到30%的 “后普及教育”时代。

  第二,是出现了两类教育边缘化的群体,分别是作为城市农民工子弟的流动儿童,和留守在农村的留守儿童。这两个群体加起来将近1亿人。但杨东平认为,他们的教育问题,在制度层面上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第三,是整个世界正在和中国进入一个以互联网为主要媒体的学习化社会。杨东平主张,要进一步地开放教育、解放教育,“包括把各种自发的、自下而上的教育探索和教育创新合法化”,使其成为中国教育变革的活力来源。

  杨东平还说,这一轮教育开放的实际意义不是招商引资,不是吸引资本家,而是吸引教育家,“使得教育的权利真正还给教育家”,“这是我们下一步教育真正的变革”。

  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体制室主任王烽则在论坛中提出,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形成了当下的“教育新常态”:即由规模扩张,进入到内涵发展、多元化需求、选择性需求的阶段。而这种教育新常态,“根植于社会、根植于生活”。支持这一教育新常态,则需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改革的目标,则是构建管、办、评分离的教育治理体系。

  王烽说,过去30多年来的经济改革,使中国教育从原来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发展到当前的以人为本,为人发展服务。而经济改革在为教育改革提供放权、竞争的改革视角之际,也带来了营利性的导向,出现了过份注重效率的趋向。

  王烽主张,教育治理体系的改革方向有四:一是要对政府进行限权,政府要“依法治教”;二是要学校自主自律,再加上社会参与,形成体制内外共生的格局;三是放宽民营机构的准入门槛;四是评价标准由单一评价标准向多元评价过渡。

  昆山杜克大学校长刘经南则在论坛上表示,过去,中国的教育目标相对短视、比较功利化,培养了大量“听话的孩子”。但真正的教育理念,应该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合格的公民。刘经南和与会的听众们分享,在昆山杜克大学的办学过程中,美方希望合办学校能引进美国高校的课程体系;但刘经南认为,相对于课程体系,引入先进的办学理念更为重要。刘经南指出,所谓先进的办学理念,“就是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这个人为社会服务,有很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再就是一个守法的公民。”

  刘经南还说,目前,中国的学校以行政化管理为主,但先进的管理方式应该是“扁平的、网络化的学术共同体”,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应该是平等关系。刘经南认为,中外合作办学带来的理念和模式碰撞,会产生“投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甚至类似改革开放初期引进外资办企业的效应。

  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研究所教授、农村教育行动计划(REAP)美方主任罗斯高(Scott Rozelle),则在本场分论坛上力倡,中国应尽快对高中教育着力,在普高、职高上增加关注和支持。

  长期在中国从事农村地区教育研究的罗斯高表示,大部分的国家认为,教育计划应以三到五年为周期,着眼于现在;但实际上,教育应着力于二十年之后的前景,因为二十年之后,才能真正检验教育的效率和水平。

  罗斯高和他的研究团队曾在中国做过一项调查,针对中国工厂中的年轻工人进行考试。“我们按照小学五年级的水平设置考卷,发现数学有60%的人不及格,语文有70%的人不及格,英文就更不用说了”,而他们将无法参与未来中国的高等收入工人行列。,“这不是一千万人,两千万人,这是三、四亿人,这是中国未来的人口”,罗斯高如此提醒。

  罗斯高说,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目前中国24岁至36岁的劳动人口当中,只有24%上过高中,其他OECD国家的此一比例都是74%左右。“中国的数字比墨西哥、土耳其、南非还要低”。罗斯高疾呼,在提升教育质量的问题上,“中国在今年、明年要马上开始打仗了”。■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财新网

推荐
首页经济金融公司政经世界观点文化博客图片《新世纪》周刊《中国改革》视频English
说说你的看法...
分享
分享到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取消
发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