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世界:定位再出发
播放全部
会议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发言

  易纲在会议上表示,中国将继续坚持金融市场的基本开放战略,不会因为与美国的贸易摩擦受到影响。

  【详细报道】易纲:任凭风浪起,中国金融坚定开放

PIIE所长Adam Posen圆桌会开场致辞

  Posen提议,在贸易战的喧嚣中,需辨识中美经贸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遵守全球贸易规则的解决办法。

财新传媒社长胡舒立开场致辞

  胡舒立认为,应从中美贸易争端为线索,深入剖析中国经济改革的历程和思路。 

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原主席Sheila Bair发言

  Bair比较了中美金融监管的不同之处。她表示,中国去杠杆、合并原保监会和银监会等措施彰显了政府加强金融监管的决心。相比之下美国试图放松银行监管,Bair认为在经济向好的情况下,“金融管控应从长期考虑而非只顾刺激短期增长”。

摩根士丹利首席财务官Jon Pruzan发言

  Pruzan肯定了中国金融科技近年来的飞速发展,如阿里巴巴的移动支付技术。他同时指出,若想加大中国金融市场对外资的吸引力,中国需继续改善其市场规则,对外国公司与本土企业一视同仁。

  【详细报道】大摩CFO:期待中国提高券商合资的法律确定性

美联储前副主席Stanley Fischer发言

  Fischer赞成从长期角度规划金融体制,“需要让决策机构考虑到80年后所处的局面。”他指出,经济学家需要仔细考量,理想的金融体制究竟应有多大的危机承受力。Fischer还赞扬了中国在本次贸易纠纷中表现十分成熟。

  【详细报道】前美联储副主席:国际金融监管协调至关重要

国际金融公司原CEO蔡金勇发言

  蔡金勇表示,当下TPP试图孤立中国、美国对中国国有企业的存在成见,国际社会应消除对中国经济体制的误解。比如,很多国企成立之初,都是由管理某个特定产业的国家机构转变而来的。“中国能够迅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是因为政府选择了一条实际可行的、由市场驱动的发展道路。”在过去经济成就的基础上,中国未来面临的巨大挑战是如何在提高收入水平、劳动力成本攀高的情况下,保持高生产力和竞争力水平。

  他还表示,当下持续发酵的中美贸易争端或许不是针对中国相关贸易规则,而是美国对《中国制造2025》感到焦虑,美方担忧其全球经济领导地位终将被取代。

  【详细报道】蔡金勇:中国产业升级符合亚洲利益

哈佛大学教授Jason Furman发言

  曾任美国奥巴马政府首席经济顾问的Furman表示,特朗普政府希望达到中美贸易平衡,但经济学的入门人都了解,对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并不能解决一国的贸易逆差问题。另外,中国贸易顺差最大、美国贸易逆差最大之时是10多年前的事,自那以后,全球贸易不平衡的状态已有明显改善。除了外部不平衡,中美还需解决内部收支平衡的问题,而两国在这方面的表现也有进步。

  Furman还表示,在中美未来的较量中,美国比中国更占优势的一点是,美国25到34岁的人口虽然增速放缓,总体上仍在增加,但中国这一年龄段的绝对人口数量正在缩减。

PIIE资深经济学家Nicholas Lardy发言

  Lardy表示,美国及世界其他国家在过去5年中转变了对中国的看法,这一变化发生的原因在于,中国经济改革的前35年,其发展步速按部就班、私企的重要性逐渐提升。5年前,私营企业对中国GDP的贡献达到了三分之二。但过去5年中,外部观察者认为中国私营部门中,市场的作用开始弱化,国家对资源分配的权力相对有所提升,国企贷款增加而私人投资下滑。

  Lardy认为,中国未来需加强对国企预算的管控、允许更多市场主导的企业进行并购活动、对外国银行和证券公司等开放中国金融市场。

北京市副市长殷勇发言

  曾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的殷勇表示,虽然美中贸易逆差是美国贸易总逆差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应忘记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其他成员。中美两国在全球贸易体系中分别利用了它们的竞争优势。如果美国希望硬性改变这个由市场决定的供应链,美国则需要付出更多成本。另外,美国可以通过出口更多服务来平衡美中商品贸易的逆差。

  【详细报道】北京副市长殷勇:减少中美贸易摩擦有多种途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张涛发言

  张涛表示,当下全球经济的表现已达2008年金融危机后最佳,但黄金时期并不会永远持续。发达经济体将在短期内加速增长,中长期上则将减速增长。就宏观政策来说,中美等全球重要经济体的财政刺激将逐步紧缩,随着各大央行深入其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全球金融环境将进一步收紧。

美联储原高级经济学家Jason Cummins发言

  Cummins表示,基础设施投资的回报对公共和私人领域来说非常不同,因此应仔细研究不同投资者对基建投入的动机。总体上不论在美国还是中国,不应低估投资对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