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记者 汪苏 林子桢)全国人大代表、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永好针对目前国内玉米市场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等问题,提出关于调整玉米生产和进口政策若干建议。
刘永好首先指出,玉米国内市场存在结构性问题。他表示,为保护农民利益,国家对玉米实行收储价格大大高过国际市场价格标准的托市收购政策,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玉米连年增产,但由此造成国贮玉米库存过大,进而成本增加,玉米质量下降;并且造成了一些生态脆弱地区由于盲目扩大玉米生产,使当地的农业资源环境遭到进一步破坏;一些寒冷地区生产的玉米品质差,生产效率低。而在消费端,国内玉米消费企业更愿意购买品质好、价格低的进口玉米,受玉米进口配额分配的限制,往往还需要高价从国资贸易企业购买进口玉米。
针对上述种种问题,首先就消化和减少玉米库存方面,刘永好建议对已大量库存的玉米及时处置。“我国玉米的最大使用者为饲料企业,建议主要针对大型饲料企业,结合库存玉米质量,基本按略低于国际市场价格来定价(即低于配额内进口玉米的到岸价格),这样既可消化大量库存玉米,又可降低饲料及养殖业成本,让利于民,还可减少替代性的饲料原料,如高粱、DDGS等的进口。”
对于玉米的政策性收储和托市制度,刘永好建议减少玉米收贮和贮存的数量,并按市场为主的原则确定收贮价格,同时对玉米的价格形成机制和补贴制度进行改革,实行价格和补贴分离的办法。
托市制度指的是中国在2006年引入的以国家储备库为依托、烘托粮食最低收购价的收购制度。十年后,中国粮食生产成本迅猛上升、竞争力下降,托市收购造成粮食价格无法反映市场供求、产供销割裂、品种品质不适应市场需求、国内外价差加大等问题,进而产生粮食库存爆满,新粮难进、老粮难出,国产粮进仓库、进口粮进市场等“奇景”。
为解决这些突出矛盾,托市制度改革已从东北地区的大豆、新疆地区的棉花开始启动,试点目标价格制度——即“价补分离”,政府不再直接入市收储,而将目标价格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价补贴给农民。
“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同时,综合考虑农民合理收益、财政承受能力、产业链协调发展等因素,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刘永好建议。
此外,对于玉米进口配额分配制度,刘永好也建议,在国家粮食进出口政策框架内保证市场公平的基本原则,减少流通型商贸企业的分配额度,进口玉米的配额应向直接使用玉米原料的饲料、养殖企业倾斜,并且以各饲料和养殖企业(尤其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实际产量和对玉米的需求决定配额分配的比例。
“建议不再根据企业的国有或民营属性来分配进口玉米配额。”刘永好强调。此外,他还建议集团化大型企业进口配额内的玉米可由集团统一安排进口、报关、检验等,在保证所取得的配额全部用于自行饲料生产使用的前提下,允许在集团体系内各企业间调剂使用,提高与生产需求的匹配度以及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