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记者 盛梦露 汪苏)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主粮托市收购改革起步。托市收购改革争议多年,这是从2016年“一号文件”将主粮玉米的改革提上日程后,对该项改革的正式布置。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其所作的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在2016年,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要引导农民适应市场需求调整种养结构,适当调减玉米种植面积。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原则,积极稳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保障农民合理收益。”
同时,据财政部提请全国人大审议的2016年预算草案报告也指出,将支持粮食等流通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棉花、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完善主要农产品储备和调控机制。
预算草案报告称,上述改革在一定时期会增加财政支出,但这是必要的改革成本。
中国自2014年起,已从东北地区的大豆、新疆地区的棉花开始,率先改革托市收购制度,并试点目标价格制度─这意味着,政府不再直接入市收储,而是将目标价格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价补贴给农民。但此次主粮玉米被纳入改革,无疑更具方向性意义。这意味着,决策层对于在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流通领域贯彻市场化原则,逐渐凝聚了共识。
在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曾公开表示,玉米的价格改革方案,在两会后会尽快出来,“不耽误老百姓的春耕”。同时,玉米先行之后,小麦和稻米的价格改革,也必须相继跟进,“不能拖得时间太长”。
陈锡文表示,在玉米、小麦、稻谷等三大主粮中,玉米主要用于工业原料和饲料,且当下的供求、库存等矛盾最为突出,故玉米改革先行。他透露,通过这一段时间有关部门对粮食主产区几个省份的调研,以及政府部门从各个方面的讨论和磨合,基本上改革思路已经形成了。
现在,只剩“最关键的一条”——即政府到底拿多少补贴农民,这事定下来就行了。
当前粮食问题错综复杂,矛盾重重。从表象上看,粮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问题最为突出。这意味着,中国的粮食生产有相当部分是无效供给,不仅浪费了资源,还耗费了巨量财政补贴。
对此,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了“降库存”的任务。报告指出,“要多措并举消化粮食库存,大力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与之相应,预算草案报告则指出,在粮棉油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后,逐步将库存降至合理规模,相应使财政负担的粮、棉、油储备支出,恢复到正常水平。
在推进粮改的同时,也强调要求稳妥。在“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中表示,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并且要“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确保稻谷、小麦等口粮种植面积基本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