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1111111
财新通行证
专题

周小川:中国经济易热不易冷

2012年11月17日 16:24
T中
中国经济存有“易热不易冷”特征;宏观审慎管理工具箱中,未使用的工具并不急于剔除;货币政策多重目标符合中国国情

  【财新网】(记者 于海荣)央行行长周小川11月17日在“2012财新峰会:中国与世界”主题演讲中表示,如果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政策能再早一点退出,效果可能会好一些。他将中国应对危机的做法总结为“快速反应,力度充足,适时退出”。

  他同时称,这些做法在当时,争论都很多。

  周小川在为时近一个小时的演讲中,全面总结了十年多来的货币政策。他谈到,2008年秋,全球经济剧烈下滑,有人称之为“自由落体”。在各方面难以预估冲击强度的情况下,行动必须要快,货币当局在10月开始准备,11月即配合政府一揽子刺激计划采取应对措施。

  在政策力度上,他称,谁也不知道力度怎样合适,总体上力度大一点比小一点好,早一点抑制住(危机扩散),效果要好一些,这就是大家说的“出手要快,出拳要重”。

  在一揽子刺激计划的带动下,中国经济在全球率先复苏。2009年三季度,央行开始根据形势发展变化进行动态微调,2010年10月货币政策的基调由适度宽松正式转为稳健。周小川称,选择适时退出,是因为“是药三分毒”,央行始终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经济“易热不易冷”的特征。

  他解释称,中国仍处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软约束”的现象依然存在,尤其是各地方举债、上项目的动力都很强,都希望“银根”松一些,容易造成经济易热不易冷、潜在通胀压力较大等问题。

  中国经济率先复苏后,通胀一度高企,引起部分研究者的质疑。周小川表示,如果退出再快一些,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但当时争论很多,做好前瞻并不容易。

  2011年,中国引入宏观审慎手段加强调控,重点针对金融体系的顺周期问题实施逆周期式的调节。金融宏观调控的工具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存款准备金率、资本监管要求等。尽管有些工具现在并未使用,周小川称,不要着急将其从工具箱中剔除,先保留下来,过一段时间再决定。

  金融危机前,主流货币政策框架以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稳定为单一目标,中国的货币政策则具有多重目标,即维护低通胀,推动经济合理增长,保持较为充分的就业,及维护国际收支平衡。

  周小川表示,中国货币政策多目标是符合国情的。中国正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其中一个重要任务是消除价格扭曲,转向市场化的价格体制。“如果只关注低通胀,就会对任何价格改革持抵制态度,使央行陷入尴尬局面。”

  新世纪以来,中国一直处于国际收支双顺差局面,流动性被动投放较多,对货币供应量和通胀产生重要影响。周小川称,“与其被动考虑这一问题,不如把国际收支平衡当作目标”。

  他还谈到,金融机构是否稳健是货币政策能否有效传导的关键,这要求不断深化金融改革,解决妨碍金融稳定的体制性问题,更好地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这也意味着货币政策在必要时需要为改革和稳定提供一定支持。█

责任编辑:朱长征
版面编辑:宋宇

财新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新传媒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愿转载,请发邮件至hello@caixin.com,获得书面确认及授权后,方可转载。

推荐阅读
财新移动
说说你的看法...
分享
取消
发送
注册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