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贾康委员:财政民生支出应提高效率及透明度

2017年03月10日 16:08 来源于 财新网
可以听文章啦!
全国政协委员、原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认为,民生支出的概念提出,强调的是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财政安排导向,目前的真问题是如何提升民生支出的效率及支出结构的透明度
资料图:贾康 东方IC

  【财新网】(实习记者 张从志 记者 盛梦露)财政中的“民生开支”常被政府及媒体提及,但其内涵常含混不清。“民生开支”是否只是政治口号?背后如何牵涉公共利益?全国政协委员、原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认为,民生支出的概念提出,强调的是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财政安排导向,目前的真问题是如何提升民生支出的效率及支出结构的透明度。

  民生开支:强调公共利益最大化

  什么是民生开支?江苏省财政厅官网2015年发表的文章称,照财政部统计口径,民生支出分为“与民生直接相关的支出”和“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支出”,其中,“与民生直接相关的支出”包括教育、文体传媒、社保和就业、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5个类级科目;“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支出”包括科技、节能环保、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交通运输、商业服务业、国土资源气象、粮油物资储备等8个类级科目。

  财政部2017年1月发布的“2016年财政收支情况”显示,2016年教育支出28056亿元,增长6.8%;科学技术支出6568亿元,增长12%;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3165亿元,增长2.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1548亿元,增长13.3%;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13154亿元,增长10%;城乡社区支出18605亿元,增长17.1%;农林水支出18442亿元,增长5.9%;住房保障支出6682亿元,增长4.3%。

  按照财政部统计口径,中国政府在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是,在学界来看,民生支出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相关统计口径标准也未形成。

  对此,贾康认为,可以从行政成本的角度给出解释。他表示,整个财政开支将行政成本扣除后,其他的都可以归属到民生支出中。比如,对弱势群体的救济,解决温饱问题的支出,教育、医疗的支出直接与民生相关,更间接的如国防支出。

  贾康告诉财新记者:“行政成本可以努力压缩,但不会归零,它是行政系统里面的必要组成部分。”

  在他看来,“社会公众的生活就是民生”,而财政分配是为了政府更好地履行职能,服务于社会。“钱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多少用于教育,多少用于医疗,多少用于住房保障,都老百姓息息相关。”

  但是,贾康告诉财新记者,纳税者个人交给国库的钱,不一定都会都回到他本人的手中。“因为财政会做再分配,比如支付能力强的富裕阶层多交税,低收入阶层少交税。”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产阶层的崛起,公众对生活水平的要求在不断提高。贾康称,民生支出概念的提出,一方面是回应这种需求,另一方面是为了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提升民生支出的效率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提升民生支出的效率。“民众缴纳给国库的钱,怎么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个体系的综合绩效如何提高。”贾康认为,财政支出的分配,实际上是一个博弈过程,涉及到各个部门的利益,“一个大蛋糕,哪一块多切一点,另一块就少一点。”

  这块蛋糕如何分好,贾康觉得关键在决策机制。过去,传统决策机制更多地带有集中特性。近年来,随着中国整体的民主化和法制化的进程,财政预算的决策机制和信息披露有所进展,比如部分中央各个部门的预算上网。但是,这还远远不够。例如详尽的教育事业费,社会公众还不知情。她认为,财政支出必须阳光透明,接受人大的监督、公众的质询和建议。

  此次预算报告中提到,教育方面财政性投入继续保持在4%以上。但贾康认为,“不是光靠加大投入,保持4%的投入,教育的问题就能解决。”他认为,目前的投入是以结果为导向的,教育投入年年增加,硬件在提高,毕业生在增加,但教育质量却不如人意,仍没有破除钱学森之问。

  贾康认为,现在必须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绩效考评机制和问责机制,用一套综合的绩效指标体系来评价。这套指标体系不能简单套用企业成本收益,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没有很成熟的经验,中国需继续探索。

责任编辑:任波 | 版面编辑:张柘
两会一线
2017两会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