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马蔚华委员:以金融工具提升公益人才薪酬

2017年03月10日 08:02 来源于 财新网
可以听文章啦!
原招商银行行长、全国政协委员马蔚华说,公益人才紧缺、薪酬偏低的状况多年来无转机,《慈善法》出台后,结合国际趋势,将金融工具引入公益或能破题人才困境
资料图:马蔚华

  【财新网】(记者 盛梦露 实习记者 张从志)三年前,原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卸任后,受壹基金创始人李连杰之邀担任壹基金理事长,并从此在公益圈活跃。作为曾经成功的银行家,跨界后马蔚华着力将企业经营、金融工具引入公益,力图提升效率,带动行业发展。

  效果如何?马蔚华坦言,公益行业的薪酬“没有什么起色”,但壹基金的企业化管理初显成效。马蔚华透露,壹基金下一步将尝试创办社会企业、建立慈善信托,将金融工具引入公益,或能破题人才困境。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接连几年,马蔚华的提案都与公益有关。但他抱怨,媒体向他提问仍以金融为主,对他的公益提案也缺乏关注。2017年两会期间,财新记者专访马蔚华,畅想公益结合金融的可能性,也审视当下的公益大环境。

  “准备亲自开一个公益金融课”

  近年来,马蔚华发现,国际公益事业发展出现新的趋势。一种重要形式即公益金融——把金融手段、商业模式引进公益机构。如影响力投资、社会价值投资、影响力债券、公益创投,还有慈善信托、社会企业。

  这些在西方国家也才起步,但发展很快。马蔚华说,例如英国的社会企业对经济的贡献已占GDP的3.2%。社会企业的形式虽是企业,但不光以营利为目的,更多的是在可以承担的成本下,为社会服务。

  “但在中国发展比较慢”,马蔚华认为,原因是观念落后、缺少人才。马蔚华曾在三年前提到一个典型案例,“在壹基金组织雅安灾后重建,有两个女孩,一个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的,一个是人民大学毕业的,在那儿待了半年多,我问她们的收入是多少?她们说2000-3000块”。

  马蔚华坦诚,这种情况没有大的起色,公益行业平均薪酬水平仍比较低,平均工资比社会平均工资高不了多少。他认为,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公益和金融的结合,通过公益投资增值,扩大资金使用量,同时可以分一部分用于提高薪酬。

  悖论在于,金融公益门槛较高,需要高端人才,“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马蔚华认为。

  为了培养人才,在马蔚华的张罗下,经过几年筹备,比尔盖茨、桥水基金创始人参与捐赠的深圳国际公益学院于2015年11月成立,旨在培养公益高管。学员大部分是慈善组织的管理人员,也有一些企业家。“我一直在这里上课,马上准备亲自开一个公益金融课”,马蔚华说。

  马蔚华介绍,2016年,学院建立了公益金融中心,并准备跟国际研究机构合作,制定社会企业的标准,然后与政府沟通,推动社会企业的发展。“这个东西在全世界也没有,国外也是这些年才开始”。

  壹基金企业化管理初显成效

  在三年前成为壹基金理事长时,马蔚华曾公开发表演讲,重点宣扬“企业化管理公益组织”的理念。他认为企业和公益在管理的层面,技术的层次没有本质的区别——都需要筹款用款,都追求成本最低效益最大,都需要控制风险,需要透明。不一样的,一是公益组织的目的是社会效益最大化,二是激励机制,目前公益组织激励弱一点。“正是因为这样,我们要推动现代公益的发展”。

  马蔚华说,这三年办壹基金,正是“把它当做上市银行来办”。每个人捐一块钱就相当于银行的散户,服务与客户,网上拓展支付宝、微信、信用卡渠道;扩大月捐,相当于银行的中端客户,因为它比较稳定;还有就是资金运用,志愿者、公益团队,防止出现问题,管理好风险,资产负债;信息披露,外界来看钱必须是透明的,特别重视投资人的沟通,建立一些渠道,他们有什么问题质疑的要回答,做好客户服务;另外做好整套风险管理的制度、重大项目的评估。

  结果也令人惊喜。马蔚华说,壹基金2016年的筹款额比2015年增长了近30%,三年来捐赠人数几乎翻倍。另外,2016年,壹基金的公众捐赠占到总额的66%。

  但他坦诚,公益组织人员目前还不太适应市场竞争氛围。“去年我给李劲(壹基金秘书长)很多压力,让他开拓新的资源。你得一家一家的拜访,可能别人会给白眼,但哪有舒舒服服能把事情做好的。他们也费了很多力气,忍受了很多压力,但是将来慈善公益就是一个竞争的行为。想要适应市场化必须得承受这些,得有狼性精神”,马蔚华说。

  马蔚华说,壹基金最大的愿景,是推动全国乃至全世界更多的人参与公益。不仅仅是通过捐款做公益事业,同时唤醒更多人参与公益。为实现这个目标,壹基金下一步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处理数据,找更多的合作伙伴。其次,就是要成为公益创新的先行者。“壹基金现在准备做慈善信托,办一个社会企业”。

  “慈善信托有制度障碍”

  马蔚华称,壹基金的慈善信托实践“碰了钉子”,现行制度仍待完善。今年他的两会提案,即与此有关。

  2016年9月实施的《慈善法》中引入以慈善信托为代表的金融手段,被学界视为对公益发展的重大激励。慈善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慈善目的,依法将其财产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照委托人意愿进行财富管理,开展慈善活动。

  马蔚华提到,一大阻碍即“慈善组织难以在银行开立慈善信托专用资金账户,很难成为信托的受托人”。

  据壹基金副秘书长沈旻介绍,在《慈善法》正式实施前,壹基金就曾探索慈善信托,曾尝试和信托公司推动慈善信托产品的落地,并认定其结构为慈善组织与信托公司的双受托制度,由信托公司公开发售信托产品,负责基金产品的保值增值理财,而壹基金负责具体的执行工作。但当执行到备案阶段时,则被两轮驳回,因而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马蔚华说,《慈善法》规定了慈善信托受托人的主体地位,但是现实中慈善组织难以开设信托专用账户,就很难成为慈善信托的独立受托人。“法律没有障碍,但是受目前金融机构主管部门现有管理规定所限,公益组织很难获准在银行开设信托资金专用账户。”马蔚华建议银监会尽快放松对慈善组织设立信托账户的限制。

  此外,马蔚华在提案中提到,慈善信托的配套税收优惠政策未出台,大量优质社会资源无法有效进入,有碍于慈善信托的持续发展。马蔚华称,慈善信托的资产享受税收优惠是国际惯例,但中国现在没有这方面的标准。而且,如果要用土地房产、股权、艺术品来做慈善信托,没有规定享受减税政策,“这样将阻碍大量多元化的优质资产进入公益慈善领域,不利于实现慈善信托推动慈善事业创新发展的初衷。”马蔚华说。

  对于壹基金正在做的慈善信托,马蔚华表示,“我们比较慎重,因为壹基金的钱都是一块钱一捐,这些暂时不会拿出来做信托”,有一些客户的大额捐赠,商量好后做信托项目。由于申请账户遇到阻碍,信托项目仍在筹办中。

  “慈善发展东西部不均衡”

  三年前,马蔚华说,“我接任壹基金理事长以后,受到最大的一个刺激,是今年参加两会,媒体组织要找我访谈,我以为问我壹基金的事,结果问的全是余额宝。” 他认识到,中国的公益事业仍处于较早阶段,无论社会认知、公益组织的体量、社会公信力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几年过去,情况变化了吗?

  马蔚华表示乐观,他提到,2016年《慈善法》的出台标志着中国慈善事业走上了法治化的道路,这是一个重大的事件,而且很多东西起点很高。同时,中国公益组织现在发展也很快,每天就有一两个新组织诞生。公益也从过去少数人的赠予,变为人人自发行动,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公益事业,捐款、大额捐款也在增加。此外,社会对公益的认识,公益界对国际上新东西的接受、对公益人才的重视,还有配套政策都在逐步完善。

  这些转变归根结底就像中国的金融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挑战也还很多,这种转变不是人人都能适应的。

  马蔚华表示,制度建设上还有很多问题有待完善。例如,到现在为止,业界最为关注的公益税收优惠细则还没有出台。

  马蔚华提供的一份报告显示,慈善组织认定登记存在地区不均衡。东部地区、省市地区发展明显更快。2016年9月到12月,东部慈善组织认定登记的数量超过中西部总和的两倍。马蔚华认为,这一方面是社会认识发展不均衡造成的,另外就是工作水平、态度的问题。

  此外,马蔚华提到,目前官方指定了13家网络捐款平台,对它们管得比较严,但对其他网站的管理有漏洞,一方面造成不公平,且存在风险。

  三年过去,马蔚华对慈善的参与逐渐深入,也更为广泛,这基于他对慈善事业意义的认识,他曾说,“一个良性的社会结构应该由四个板块构成,即一个有改革意愿的政府;一个有不断创新的企业;一个不断批评的媒体;和一个有博爱力量的慈善基金组织。”他相信,“当初的经济改革催生了一大批包括民营企业家在内的发展力量,今天社会改革同样也会催生一大批献身于中国公益事业的各种各样的公益组织和公益人物”。

  (财新记者 王明婷 对此文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任波 | 版面编辑:王丽琨
两会一线
2017两会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