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合作赞助商

陈凯先委员:加快急需新药审批 重视突破性疗效

2016年03月10日 13:17 来源于 财新网
谈及政府着力药品审批制度改革的动因时,全国政协委员陈凯先表示,“过去五年很多海归回国创业,都做的是生物医药”,但他们深感中国药品审批速度之慢,程序之繁琐。陈凯先认为,从2015年起,政府部门已经开始转变思路,加快临床急需的新药审批,而“这也是对民生需求的回应”

  【财新网】(记者 刘佳英)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药品审批制度改革罕见地占有一席之地。究竟什么是药品审批制度改革?这项改革又会给患者和药品企业带来什么影响?

  围绕上述问题,财新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凯先。陈凯先表示,尽管政府直到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才特别强调药品审批制度改革,但实际上药品审批速度慢、积压严重等问题“已经很多年了”。“每年(“两会”)大家都提很多意见”,但政府“态度是好的,就是不行动”,陈凯先说。

  直到2015年,才是“看得见变化的一年”。2015年,政府部门相继发出《关于开展药物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核查工作的公告》《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相关文件出台密度之高,前所未有。

  谈及政府着力药品审批制度改革的动因时,陈凯先表示,“环境变化了”。如今,创新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过去五年很多海归(人才)回国创业,都做的是生物医药”,但他们深感中国药品审批速度之慢,程序之繁琐。

  据陈凯先透露,以前药品审批说改革,奉行“标准不降低,程序不减少,速度可加快”的原则,但事实证明:“各种药差别很大”,不分门别类地降低部分药品不必要的标准,减少不必要的程序,速度“怎么快得起来?“

  陈凯先举例说,“有一个海归博士研发了针对丙肝的药物,排队排到了200多号,等了16个月以后往前进到100多号,也就是说,这个药申请上临床(试验)差不多要花三年时间等。” 但在国外,新药药品审批有个概念─“突破性治疗”,例如肿瘤药物只要没有强烈的毒副作用,安全性合格,就能很快地通过审批。

  从2015年政府已经推出的药品审批制度改革措施来看,陈凯先认为,政府部门已经开始转变思路,加快临床急需的新药审批,而“这也是对民生需求的回应”。

  目前,中国本土药企的研发实力还比较弱,创新药多为外资药企研发,价格不菲。比如某种治疗肝癌的药物由于专利期还没过,一个疗程下来要5万块,但其他药企还不能仿制。在陈凯先看来,释放国内药企和海归人才的创新活力,能让中国患者以相对便宜的价格,更早地用上新药。

  加速新药审批的另一措施是,提高仿制药质量门槛。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吴浈曾表示,截至2015年,中国待评审药品达21000件,其中90%是化药仿制药,其中“有8个品种,有100多家企业在申报;有23个品种,有50-99家申报”。

  陈凯先认为,正是因为过往仿制药的审批门槛低,才会有多家药企重复申报,占用了大量的审评资源;仿制标准提高后,企业不再一窝蜂地重复申报,就能给新药让出路来。此外,还能淘汰一批企业,释放产能资源,为新药研发所用。

  陈凯先指出,除促进新药研发外,提高仿制药质量本身也是药品审批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中国是仿制药大国,但根据中国推行已久的仿制药质量标准,仿制药只需和原研药在活性成分、外观、形状上一致,对于给药途径、剂量、使用条件和临床效果的要求则不明确,如果找不到原研药,药企可以以国内已经上市的其他仿制药作为仿制对象。

  因此,很多仿制药的疗效和原研药的差距非常大,很多患者选用药品时,宁愿用价格更昂贵的国外原研药,也不愿用国内仿制药。这增加了患者的药费,也加剧了医保基金的运行风险。

  陈凯先表示,仿制药的质量提升,肯定有利于患者,更长远来看,对医改也有重大意义。但国内药品招标是“唯低价是取”,医管体制一味压低药价,有些企业被迫降低成本,最终药品的质量还是无法保证;还有些企业干脆不再生产,导致患者无药可用。

  在陈凯先看来,无论是促进新药研发,还是提高仿制药质量,药品审批制度的改革都需要医改配合─比如应采取更合理的药品招标制度,激励企业生产价格合理、品质优良的药品,再比如让新药能尽快进入医保目录。

责任编辑:徐和谦 | 版面编辑:李丽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