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合作赞助商

陈晓颖委员:药监码投入21亿且无商业利益 不应被叫停

2016年03月08日 17:41 来源于 财新网
称运营公司卖给阿里是因数据库系统无法承载,必须用云技术,阿里巴巴是最佳选择

  【财新网】(记者 李妍)在经历长达一个月的争议和风波后,2月20日,国家食药总局宣布暂停药监码。全国政协委员、原中信21世纪副主席、中信国检董事长陈晓颖在政协小组会议上表示,药监码建立了药品身份证制度,是一个很好的工具,不应被叫停。药监码运营方面,企业方成本投入21亿,且没有任何商业利益,国家不要走回头路。

  药品电子监管码是指运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编码技术,给药品最小包装上面赋上一个电子监管码。通过这个电子监管码给药品一个合格的身份证。实施电子监管以后,企业通过电子监管系统上传信息,使得赋码药品不管走到哪里都能被实时监控。

  药监码制度始于2005年,本意是通过药品电子监管码全流程覆盖,实现药品追溯信息化监管,打击假药、二手药问题。陈晓颖表示,美国、日本都有药监码工具,并从医药、医疗、医保三个环节保证互联互通。

  针对药监码难以避免造假的质疑,陈晓颖表示,药监码是药品的身份证,可以通过网络查询,现有的条形码是很容易冒充的,超市中商品40%-70%是“假码”。“没有数据库和云计算,是死码,不是活码,而且条形码是一大类码,不能针对单个产品。”

  纵观药监码之争,事实上是其最初扭曲的合作模式埋下隐患。分析人士指出,如果药监码确实必要,国家食药总局也应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通过公开招标,引入独立非盈利的第三方来运维药监码平台。

  陈晓颖表示,信息化建设在国外走了十年,一种是政府花钱让第三方建,一种是让企业自建,一个工程一年要1500万以上成本,中国政府是缺乏投入巨资建设信息化的能力的。“我们买进口设备,而且这个系统不是我的,是国家的,我只是提供了技术支撑手段。”

  2006年,国家食药总局将药监码平台的建设和运维工作委托给中信集团旗下中信21世纪科技有限公司承担。2014年1月,阿里巴巴联手云锋基金,以1.7亿美元收购中信21世纪54.3%的股份。2014年10月,中信21世纪更名为阿里健康。三个月后,食药总局要求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全面实施药品电子监管,2015年12月31日前,所有药品须全部入网。

  换手阿里,陈晓颖表示,随着药监码数据的快速增长,数据库系统已经无法承载,必须用云技术,云技术较为成熟的阿里巴巴成为最佳选择。

  药监码的推广遭到医药领域的反对,有企业称,药监码运营方阿里涉嫌通过兜售药监码信息获利,并涉嫌不公平竞争。陈晓颖表示,“数据不安全?绝对没有。阿里卖药与药监码技术是分割的。数据是任何人进不去的,采取了公安部唯一验证的系统。”

  也有企业质疑,阿里对药监码的独家运营权涉嫌垄断,其中有利益输送的嫌疑。“绝对没有,企业累计投入21亿,而且没有任何商业利益,”陈晓颖称。

  针对药品零售企业普遍表示药监码大幅增加了企业的改造成本一说,陈晓颖表示,手机都可以实现扫码,企业增加成本是自身管理没有到位。陈晓颖认为,国家食药总局暂停药监码没有经过调研。“国家不要走回头路,要解决现有问题,完善制度架构,不能把十年来的成果就否了。”

  陈晓颖表示,药监码对于查询假药,实现药品追溯有重要意义。国家食药总局也发文称,2014年以来,总局通过对药品电子监管数据流向分析,组织对部分药品批发企业实施了专项飞行检查,查实了近20家药品批发企业违法销售此类药品致其流入非法渠道的行为。

  陈晓颖说,“药监码就像身份证,国家可以明确知道药厂定价多少钱,到了终端多少钱,国家可以知道差价率。”在医保系统,“现在有40%骗保现象,北京公园、商场、住宅区很多药无用,这些药被转卖异地,在医保系统循环报销。运用药监码可以核账。重复报销的医保钱可以省下来,这些钱可以以更加阳光的方式补充到医院、医生等医疗环节。”

责任编辑:屈运栩 | 版面编辑:张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