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合作赞助商

黄淑和委员:目前国企机制适应不了市场化发展

2016年03月08日 17:34 来源于 财新网
黄淑和委员认为,国企改革应从搞活机制、激励约束、转型升级、卸掉包袱四个方面发力,否则谈可持续发展也“于事无补”

  【财新网】(记者 吴红毓然 王力为 林子桢 实习记者 葛明宁)今年是国企改革“实施年”,国企改革应从何处着手?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原副主任黄淑和在3月8日上午政协经济联组会议上表示,国企改革应从搞活机制、激励约束、转型升级、卸掉包袱四个方面发力,否则谈可持续发展也“于事无补”。

  国企改革发展的发力点究竟应放在哪里?黄淑和抛出这个问题。

  首先是搞活机制。黄淑和认为,与民企和外企比较,国有企业改革虽然进行了三十多年,但目前机制不活的问题仍然存在。黄淑和赞同把市场化作为国企改革的方向,但他认为,目前的机制适应不了市场化的发展。“我觉得现在出台的很多文件,应该好好地考虑国企的机制怎么来搞活它。机制不活,国有企业将来的很多问题,可能还是解决不了。”黄淑和提出,包括混改、职工补贴激励等改革措施,都要围绕这一发力点来考虑。

  其次在于激励约束。黄淑和认为,激励问题的背后是人才,人才的背后是竞争力。激励机制,实际起到的作用是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留住人才,使企业发展壮大。约束则指的是有效的监管。国企改革,激励和约束缺一不可。

  第三个发力点,黄淑和认为,应该是转型升级。“国有企业大都是传统产业,且很多是重化工业。现在的传统产业、重化工业,在实体经济里头,问题最大、问题最多。如果转型升级实现不了,国有企业下一步的可持续发展,将会碰到一个大问题。”

  同时,黄淑和表示,卸掉沉重的历史包袱,须是国企改革的第四个发力点。黄淑和认为,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国企的改革之路在艰难中前行,虽取得一定成绩,但包括冗员问题在内的许多历史遗留问题仍然存在,成为改革的阻力。

责任编辑:陈慧颖 | 版面编辑:张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