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合作赞助商

“两会”的重要新闻是什么

2016年03月05日 10:32 来源于 财新网
“两会”报道要力避力戒不论大事只论琐屑、不追代表只追明星、不图议政只图娱乐的新闻行为,力避娱乐化、庸俗化、反新闻价值的“瓦釜效应”

  杜骏飞|文

  紫金传媒智库副院长,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

  进入三月,全国步入“两会”时间。报道“两会”、挖掘新闻成为媒体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纵观前几年的“两会”报道,各大媒体不追代表只追名人、不顾议政只顾娱乐的现象层出不穷,尤其是对文体明星、笑料噱头的过分关注,已经成为一种反常而时尚的现象,甚至连李瑞英的Dior眼镜、宋祖英的皮草、倪萍的LV手提包都成为了所谓两会的新闻热点。

  在去年“两会”现场,许多严肃话题无人问津、学者专家无人理睬,而刘翔的亮相立即引发了一场骚动,先是一名女记者被冲翻在地,后来又有两名男记者被挤倒。随后赵本山、成龙、姚明等也分别遭到记者的围堵。其他为“两会”而来的代表委员则只能默默走过,对媒体自甘成为狗仔队也见惯不怪了。于是,本应是关注民生、共商国事的平台,却被媒体做成了“穿衣时髦”的秀场,本应属于重大时政新闻的版面,却充斥着时装发布会、明星粉丝见面会、甚至八卦联欢的气氛。泛娱乐化风气在 “两会”报道活动中的甚嚣尘上,无疑体现了一些大众媒体的庸俗趣味,同时也对严肃的“两会”主题形成了不应有的消解。

  明星参加“两会”作为一个新闻事实,媒体当然有理由关注、有权报道。但是问题在于:媒体如何关注?如何报道?什么新闻重要?什么新闻不重要?尤其是:“两会”记者为了什么目的去关注和报道?当媒体不是向读者受众传递有价值的“两会”资讯,而是时时卖弄噱头、博人一笑,甚至甘为明星和奢侈品做宣传、为谣言和绯闻添注脚,这必定会走上新闻的旁门左道。

  如今,很多所谓明星的八卦新闻都占据各种版面头条,其数量超过了许许多多对当下中国政治、文化、经济题材的报道。曾几何时,屠呦呦获诺奖,其热度也可以被黄晓明大婚的娱乐报道轻松抹去;按照这一模式,关于两会,各家媒体自亦可能继续娱乐至上:不管有多少权威信息发布、不管会议有多少建言献策和真知灼见,都很可能因为缺乏娱乐价值而被一味追星的媒体忽略。

  我曾经说过,在今天的许多所谓市场化的大众传媒上,更有意义的新闻角色大多默默无闻,无意义或更有负面意义的新闻角色则易于煊赫一时。黄钟奈何毁弃,瓦釜居然雷鸣。其间,有“黄钟”的原因,有“瓦釜”的原因,更多的则基于传媒的时代之病。这就是所谓的“瓦釜效应”。

  “瓦釜效应”的机理是复杂的。当“瓦釜”们益发草莽、益发肤浅、益发无知无畏、益发偏执、益发无所顾忌时,它们的“反常性”和“娱乐性”便会受到媒体最大的注目。与此同时,缺乏新闻理念的媒体出于市场价值的考虑,就会将自己的关注度与受众的好奇心简单联系起来,从而使得“瓦釜”在媒体话语中成功地主流化。“黄钟”们则不同,它们不会为博取出位而取悦媒体,更不会为娱乐大众而罔顾理性与尊严,于是,在以“注意力”为惟一信条的媒体那里,它们便日渐“自我边缘化”了。

  还要补充一点,由于传媒的资源和大众的注意力都是有限的,因此,“瓦釜效应”可以导致两重伤害:报道其不该报道的、以及不报道其应该报道的,都在损害着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就传媒而言,这种取向如果不是自虐,至少也是被虐。

  一方面,传媒的被虐是自愿的,因为其背后是对点击率、收视率、发行量的无节制的利益追逐。你或许会问:大众的注意力聚焦岂非反映了大众的认同?当然不。因为:“群情嚣嚣”未必能够代表大众;还因为:众人的注目未必代表社会的尊敬,更不代表其与社会利益攸关;还因为:恶,总是更能吸引脆弱的人性。

  另一方面,大众的被虐是非自愿的,因为大众对传媒的议程设置能力无法抗拒。1922年,李普曼(Lippman)在《舆论学》一书中说:“新闻媒介影响我们头脑中的图像”,这是“议程设置”理论最早的理论源泉,它本质性地阐释了媒介对于民意和社会生活的建构方式。与早期议程设置论最有直接关系的是科恩(Cohen)的名言:“在多数时间,报纸或评论不能让读者怎样想,但在让读者想什么上却是惊人的成功。”简言之,议程设置理论的主要含义是:大众媒体加大对某些问题的报道量、或突出报道某些问题,能影响受众对这些问题重要性的认知。

  固然,在瓦釜效应的过程之中,来自受众的某些不良文化趣味构成了对传媒取向的激发,但是,传媒的信息服务旨趣所选择的是低俗而非高尚,却是文明社会的真正致命的危险:在此一“刺激-响应”的模式中,媒体的权力更大,而责任自亦更大。

  朝议无黄钟,遂使街谈尽瓦釜。不良的议程设置对大众文化的杀伤力无疑是巨大的。当一个自我低俗化的新闻界对更无意义的新闻更加趋之若鹜之时,便是我们的社会生活沉沦之日。

  回到“两会”。这一盛会是当代中国政治生活的里程碑,也是新闻业专业品质的试金石,更是整个社会文化旨趣的风向标。如果我们要期待在“两会”报道中建立一个敬业自律、高尚自尊的新闻环境,就必须强调:

  媒体要担负起为受众提供真实、全面、严整、有价值的新闻信息的职责。“两会”期间的新闻价值导向,必须偏向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偏向于国计民生、社会热点,偏向于代表们的提案和意见。在“两会”的新闻版面上,理应让宏观重于微观、议题大于提案人、政治性大于市场性。自然,也要力戒不论大事只论琐屑、不追代表只追明星、不图议政只图娱乐的新闻行为,力避娱乐化、庸俗化、反新闻价值的“瓦釜效应”。

责任编辑:张帆 | 版面编辑:周东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