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合作赞助商

冯丹龙委员:让全科医生“下得去”要靠保障和培训

2016年03月03日 13:50 来源于 财新网
全国政协委员冯丹龙建议,全科医生人才要“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顶得上”,政府要从收入待遇、职业发展、职称晋升、社会地位等方面建立激励机制与保障机制。截至2013年底,中国全科医学科得注册执业医师只有8万余名,全科医生缺口至少有24.5万名

  【财新网】(记者 李妍)全科医生被称为城乡居民的健康守门人,健全全科医生执业环境,更是实行分级诊疗、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减缓大医院“看病难”的必由之路。全国政协委员、辉瑞制药中国企业事务部总监冯丹龙对财新记者表示,政府要在全社会,营造发展全科医学的共识和氛围,让全科医生人才“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顶得上”。为达成这一目标,冯丹龙说,要从收入待遇、职业发展、职称晋升、社会地位等方面建立激励机制与保障机制。

  2011年7月,《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到2020年,中国将初步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全科医生制度,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

  然而,截至2013年底,中国全科医学科得注册执业医师只有8万余名,全科医生缺口至少有24.5万名。且已注册的8万名全科医生,绝大多数并非全科医师科班毕业,多为专科医师经培训后转职。其中,拥有本科学历者还不到一半,拥有本科和大专学历者分别为42%和51%。

  目前,国内的全科医师培养模式主要有“在职转岗培训、骨干培训、毕业后规范化培训、全科医学研究生教育”等途径。但是不可讳言的是,国内全科医师的培养质量,与国外还存在很大差距。2015年,九三学社在上海开展的一项全科医生专项调研发现:全科医生对工作情况不满意的占了58.4%,自认为业务能力受限的占86.7%、认为待遇低的占82.3%、认为自己晋升困难的占77.9%。

  冯丹龙认为,全科医师的培养周期短,中国的全科医师不论在素质、质量等方面,都有待全面大幅地提高。目前,社会对全科医师的认识偏颇,未能给予应有的尊重;全科医师的工作满意度不高,自身职业认同感不强。另外,全科医师培养模式单一,教学方式还未与国际接轨,全科医师获得业务能力提升的途径也相当有限。

  冯丹龙建议,政府应以满足公众医疗健康需求为目标,构建中国特色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可在全国推广全科医生社会人培养模式,扩大全科医生培养的覆盖面,提升全科医生的专业技能,缩小城市间、城乡间全科医生水平的差距,特别要注重乡村全科医生、中医全科医生的培养,满足人民对日益提升的健康需求。”

  而全科医生的收入待遇、职业发展、职称晋升、社会地位等方面,也应建立激励机制与保障机制。冯丹龙表示,医生是高风险、学习周期长的行业,对其待遇可考虑行业特点,设定一定权重,整个医疗行业的待遇提升了,全科医生的待遇才得以相应提升。同时,应宣传普及家庭医生的重要性,提升全科医师的社会地位和执业荣誉感。

  在全科医生教育方面,冯丹龙认为,应该实现全科医学临床培训基地与社区教学基地共建。“可以由一个全科医学临床培训基地(三级、二级综合医院)与多个社区教学基地共建,提升社区教学基地的教学水平。”这样一来,既可以让全科医学临床培训基地的带教老师,每月到社区教学基地培训,也可以让社区教学基地的医生,到全科医学临床培训基地学习。

  全科医师的继续教育则关系到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的长期保障。冯丹龙表示,以美国全科医师继续教育为代表的“考核—再注册”模式值得中国借鉴。例如“每三年必须修满一定学分,每六年一次重新审核,合格者才能再次注册。政府应鼓励全科医师到上级综合医院每3-5年带薪学习3-6个月,以促进知识更新。”

责任编辑:徐和谦 | 版面编辑:张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