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峰会
报道

张文魁:国有企业市场化需要真正的产权改革

2015年11月06日 19:04 来源于 财新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张文魁认为,在非国有股权超过三分之一的比例时,才能达到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拐点”,从而对国有股东形成实质性的制衡,真正参与公司事务和决策
张文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企业研究所副所长

  【财新网】(记者 黄凯茜)11月6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张文魁在第六届财新峰会上透露,国企改革的配套文件有望在今年年底陆续出台完毕。“2016年是国企改革的‘实施年’。在2017年十九大召开之前,将迎来改革启动的机会窗口。”他说,国企改革配套文件的出齐,会提升社会的改革信心,但是实施起来并不会特别乐观,“即使混改完成,也还要经历艰难的公司治理转型道路”。

  作为国企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关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配套文件已于今年9月出台。张文魁认为,不搞产权改革就难以推进国有企业的市场化,难以真正做到政企分开。“深化国企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推进混合所有制,混合所有制是一种最低限度的,或者说是一种非常温和的产权改革方式,如果这种温和的中间道路都不推进的话,就不要讲产权改革了。”

  张文魁指出,在较长一段时期里,国企改革是有意回避所有权改革的,而是执着于控制权改革,但这并没有解决政企不分等老问题,不能真正使国企实现市场化,反而使国企控制权改革越来越激进,结果就会导致国企控制体系越来越复杂,而且并不一定能遏制腐败。

  “国家从30年前就在推进政企分开改革,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他说,“管理国有企业的机构和部门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加,体系很复杂,包括国资委、财政部、组织部、人社部、总工会等等。对国有企业的控制不但没有放松,还在强化。”

  为了能够实质性从产权改革方面推动国企的市场化改革,张文魁提出了“混合所有制的股权结构拐点”的概念。“如果只从名称上看,在国有全资企业中引入一股非国有资本,也可以算是实行了混合所有制改革,但是99%比1%的混合所有制有意义吗?这就好比在一锅大米饭里加一粒小米,并不能真正变成调理消化吸收功能的杂粮饭。”他介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团队经过调研发现,当非国有资本股比从30%上升到40%的时候,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公司业绩将明显改善,而业绩明显改善的转折点可能发生在非国有资本的股比达到33.4%的时候。

  之所以在当非国有资本占的比例超过1/3时业绩有明显改善,张文魁分析,这是因为《公司法》规定,修订公司章程、增减公司资本、公司合并分离的决策时,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的股东投票通过,所以非国有股东占据超过1/3的股份才能对国有股东形成实质性制衡,真正参与公司事务和决策。他将这个股比称为混合所有制企业股权结构的拐点。

  “从这个角度上看,很多所谓的混改,包括国企上市,还不是具有实质意义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上市后引入了许多散户股东,很少有哪一家单一的非国有股东达到33.4%,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的国有企业上市之后还是换汤不换药。下一步,我们发展混合所有制,最低的要求就是要跨越这个拐点。”但另一方面,张文魁也提醒道,多股东、多种所有制企业的公司治理在技术上要比单股东、单一所有制企业的公司治理要更复杂,公司治理转型失败也屡见不鲜。他认为,下一步要推进混改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对国有资产流失如何界定、如何有力地来保护产权。

责任编辑:高昱 | 版面编辑:王丽琨
视频
报道
http://videocache1.caing.com/2012/100765312.mp4

【回顾】梯若尔:中国可从法国学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