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记者 徐和谦)要求恢复统一高考的民间呼声不断,具体的政策已经迈出调整的步伐。教育部长袁贵仁在“两会”会场接受采访时透露,全国在高考时采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将进一步增加,到明年全国将有25个省份都将使用国家考试中心命题的试卷。
3月11日,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在接受《广州日报》访问时则表示,教育部在和有关省份协商后,决定今年新增加的全国统一命题省份,将包括江西、辽宁和山东三省;明年则再增加湖北、广东、陕西、四川、重庆、福建和安徽等七个省。
三十年轮回为何
早在30年前,高考命题权始由合到分,而今天高考命题再由分到合,又走了一个轮回。
上世纪80年代中,上海获得高考自主命题权,成为恢复高考以来第一个拥有高考自主命题权的省份。从2000年开始,中国陆续增加部分省市实施分省命题的数量,到2014年全国共有16个省份、超过六成五考生的生源地都采取自主命题。
由于各高校分省录取指标分配不均,分省命题进一步带来评价标准的混乱。近年来,为强调教育公平,民间人士和机构频频发声,呼吁恢复统一高考。例如,2014年7月,民间机构21世纪教育研究院再次推出高考改革民间方案,建议恢复全国统一考试,同时把考试成绩只作为基本标准,由高校、院系根据对人才的不同需要,形成多元化的招生标准和自主录取机制。
随着教育考试制度的改革推进,在去年9月4日印发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则明确提出2015年起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
根据《实施意见》,这一轮考招制度改革的推进背景,是要破除“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区域、城乡入学机会存在差距、加分造假、违规招生时有发生等一系列中国教育的长期困境,并在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最后到2020年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招模式。
而改革所涉及的具体面向,则包括招生计划分配方式、考试形式与内容、监督管理机制和招生录取机制等所有考招过程中的所有重要环节。
在深化高考内容改革的部署中,“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改进评分方式,加强评卷管理,完善成绩报告”,都被列入考试改革向前推展的理念线索;至于“从2015年起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在文件中,则被列为实现这套理念的具体落实步骤。
统一命题实为一纲多卷
在2014年的高考中,所谓的全国统一命题试卷,事实上还分作难度较高的新课标一卷和难度较小的新课标二卷,均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
全部科目考试都使用新课标一卷的省份包括河南、河北、山西等地;全部科目使用新课标二卷的则有贵州、甘肃、青海、西藏、黑龙江、内蒙古、新疆、云南等地。另有如山东、湖北、湖南、陕西、辽宁等省份,则是将语文、数学、英语等主科中的部份或全部采取自主命题,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等科目则选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
另有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安徽、广东、江苏、浙江、四川等地,则是全部科目都采取自主命题方式。
而将在明年实施的25省份统一命题,也并非指25省的考生都使用相同的试卷。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在受访时解释,所谓的统一命题,是由国家层面组织专家统一命题,在同一套考试大纲下设计出多套试卷,以确保高考的公平性、科学性和权威性,“现在卷子的份数还没确定,可能会给这25个省区出5或6套卷子,可能有几个省份会用同一张卷子”。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两会期间接受《京华时报》记者采访时也确认,扩大全国统一命题后,将由教育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协商,根据国家考纲和教育教学基本要求,以及各省市基本教学情况,由教育部考试中心负责命制一套相对独立的试卷。“每个省的试卷还是不一样的”,钟秉林表示,未来还是采取分省考试,分省阅卷,分省录取。
在这一轮改革中,当初以分摊高考泄题安全性风险、体现各地教育特色为由而启动的分省自主命题风潮,为何又逐步走回由国家统一命题的轨道?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分析,各省在考试命题技术方面的研究基础参差不齐,许多省份未必有条件,能够独自做好具有鉴别力和可信度的命题工作。在此背景下,“钟摆式的改革,又摆回来了”。
对于许多呼吁恢复高考全国统一命题的倡议者而言,使所有考生的高考成绩在全国各省之间重新具有可比性,不但是凸显各地考生接受高教资源机会不均等的第一步,还可以成为催动后续改革进程的加压器。
但据近日逐步明朗的政策实施路径观察,倘若高考全国统一命题仍采“一纲多卷”的形态上路,则凸显高教资源和受教机会不均等的“第一步”,甚至都还未完全迈出。
届时,只有采取同一版本试卷的几个省份之间,考生的分数才具有可比性;但即便如此,分省阅卷、按分省配额录取的现行体制,也未出现松动的迹象。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千帆认为,越来越多省份重新纳入统一命题的动向固然可喜,“但这还远远不够”。
高考考试内容从各省自主命题,朝向大多数省份采用国家统一命题、“一纲多卷”的方向转变,或可使高考试卷的命题水平,包括试题的鉴别度、科学性和严谨性有所提升。但就现阶段而论,此一举措,对于凸显省际录取机会不均等、促使各省考生受教权益公平化的效益仍然有限。
分省招录名额变化小
高考制度朝全国统一命题发向发展方向虽然已初显轮廓,但大学考、招制度改革的另一重点─招生录取制度的改革仍未完全落定。
在高考改革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曾规定“部属高校要公开招生名额分配原则和办法”,“合理确定分省招生计划,严格控制属地招生比例”,并使2017年录取率最低的省份,其与全国平均录取率的差距,要从2013年的6%缩小到4%以内。
这组要求,一方面体现了政府意识到了分省配额录取状况不均之严重性;但要“合理确定分省招生计划”的提法,也说明即便当全国多数省份均采取统一命题时,各高校为各省制定配额、分别招生的现有体制,暂时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中国高考各省招录名额分配严重不均衡,且备受诟病。根据天则经济研究所在今年3月初发布的《天则-转型建议》报告,2012年,北京、上海、天津等三个直辖市考生的一本院校录取率,均达到20%以上,北京考生的一本录取率甚至超过25%,其他省份则都未超过15%,更有18个省份未达10%。
报告还引述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千帆的研究数据指出,在2011年,北京考生考上北京大学的机率,是安徽考生的41倍。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解释,各校招生办分配各省名额的机制有时是受所谓“历史定势”的影响,包括过去曾认为某些地区的考生,特别适合学习外语或适合学习某些学科;或是某些地区,特别需要发展某种产业等考量。
程方平表示,招录指标分配不均的定势应当打破。“我们不否认一些地区考生的确具有某些传统优势。但这个定势应该可以被调整。而且高校还要反思,这些定势是怎么形成的?是由于教育的理由?还是因为利益关系或其他别的理由?不能形成了定势之后,大家就再也不去想了”。
浙江大学本科生招生处主任吴敏则告诉财新记者,不论高考采取全国统一命题的省份是否逐步增加,对于目前高校招生、分省录取的工作影响不大,“不管各省是自己出题考还是国家统一考,在那个地方,所有考生总会有一个排名嘛”。
针对有意见提出,在全国多数省份迈向统一命题之际,应废除分省招生指标、将所有考生置于同一条分数线下进行录取,吴敏认为,这在操作上并不现实。“就算统一高考了,那是不是统一改卷?每个地方打分的标准一样吗?就算这些都一样了,那偏远地区的考生怎么办?”吴敏说,如此一来,偏远地区考生进入优质高校的机会反而会比现在更小。
张千帆建议,分省录取制度改革的第一步,可设计为让高校在保留给本地考生的录取名额之外,其他名额全数按照各省的人口或考生报考人数为基础,按比例均分。张千帆坦言,“这可能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却是改革现行制度的一条可参考路径。
张千帆说,“毕竟,要科学地区分出省和省之间考生素质的差距,这很困难”,遑论再以此推导出各省“应该”被分配录取名额。与其如此,不如在扣除本地保留名额后,就把剩余录取名额按比例均摊至各省,不再加入其他的计算考量。
吴敏则介绍称,各高校在为各个专业制定分省录取指标时,一方面会考虑各省份当前的高校资源分布情况,“比如说有些地方的医学院资源很少,那我们可能就要在那里多招一些相关专业的学生”;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学校自身各专业的人才出口情况,“包括就业率、出国深造的比例,还有国民经济生产的需求”。吴敏说,“不能说哪个院系说要增加学生,我们就一个劲地给它增加,现在就有一些人才过剩的专业,当初都还是很火的,甚至连有些办学条件不太够的学校都要招这个专业”。
《天则-转型建议》报告教育篇的执笔者、天则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钱璞则建议,为确立招生公平的最终目标,中央仍应逐步废除分省指标体制。而教育部所属的高校,应率先严格实行机会平等、无地域歧视的招生原则。
例如尤其是针对“省部共建”的重点高校,应如何回馈同样对学校提拨了财政支持的所在省区?钱璞主张,“省部共建”高校对所在地生源的优惠,“应仅体现在学费优惠上,而不是分数”,既然部属高校接受的地方财源支持,来自于当地民众的税款;则合理的回馈方式,也应仅体现为对当地生源的学费优惠,而非在招生额度上造成对外地学生的排挤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