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记者 丁锋)老龄化来袭让多家险企看到了其中的机遇,纷纷进军商业养老地产。不过,到目前为止,卓有成效的案例少之又少。全国政协委员、合众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戴皓告诉财新记者,民营的盈利性养老机构起步艰难,关键的问题是政策不清晰。“养老产业存在着双轨制,即公办的养老机构享受各种税费减免以及财政补贴,而民办的养老机构各种税费都交,成本很高。”
戴皓在全国“两会”上递交的一份提案显示,以武汉一家纯照料型服务机构为例,2014年服务收入仅400万元,而人员工资、水电气等能源费用和各种税费的运营成本高达1300万元,净亏损900万元。这还不算设施投资5亿元的收益,如果按照5%的银行利率保守计算,又是2500万元的损失。综合折算下来,这家养老机构一年至少亏损3400万元。
作为较早进入养老社区的保险公司之一,合众人寿于2010年起在湖北、辽宁、广西等地投资商业养老地产。2013年11月,合众人寿在武汉的养老社区竣工。该社区总规划占地2400亩,分为三期,预计总投资为100亿,可容纳30000人。客户可以选择交费直接入住,也可以通过购买保险产品入住。若直接交费入住老人区,两室一厅每月租金1350元,服务费每套每月需700元,共计2050元。如果选择购买保险产品,以35岁到40岁的客户为例,选择10年缴费,每年需交三到五万元。
戴皓表示,目前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产业非常艰难,除固定资产投入外,人力成本、能源费用、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等构成的运营成本也非常高。而由于市场需要培育,前期入住率不足,民营养老机构运营压力非常大。
民营养老机构运营艰难的一个关键症结是,养老市场存在公办和民办两种体制。戴皓在提案中写道,公办的养老机构由政府投资,运营上享受各种税费减免以及财政补贴。还有一些“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的模式,基本上都是以不完整、不真实的成本参与市场竞争。对公办养老机构的特殊优惠和补贴政策,直接导致了市场价格的“扭曲”——公办的养老机构价廉物美、门庭若市,民营市场化养老机构因成本高而应者寥寥。在双轨制下的养老产业出现了一种怪现象:一方面全社会都意识到老龄化来袭的社会压力,都憧憬着养老产业的巨大商机,另一方面进入这个产业的社会资本举步维艰、盈利困难。
对此,他提议,国家应改变包建、包管的职能,而是用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养老服务。此外,对于起步阶段的民资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应参照非营利性机构的政策予以优惠,使其渡过生存艰难阶段。
中国太平保险集团董事长王滨认为,“现在商业养老保险社区的建立有一种一窝蜂的现象,但实际上商业养老保险是一个系统,还需要一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紧急救援服务等。现在商业养老保险的问题是,一些企业非常想做,但效果特别好的还不太多,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制订一些扶持的政策。”
太平保险于2012年在上海浦东周浦动工建设养老社区的建设,并将以上海为起点,计划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以及中西部地区打造6-8个养老社区,目前其在无锡的项目也已经完成选址工作。
王滨称,“目前养老社区项目得靠商业地产来养,纯粹做养老保险很难做。因为保险资金必须得有一定水平的收益,而养老社区的特点是周期长,资金利用量大,回报率非常低。现在有很多企业以养老社区的名义圈地,真正能够做得比较成型的不太多。如果国家有关部委不直接给些政策的话,这个行业的发展会困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