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记者 屈运栩)波士顿咨询公司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黄河认为,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上还存在五大问题,包括:缺乏国际战略规划能力,缺乏人才,品牌建设能力不足,并购经验不足以及体制性障碍。黄河是在11月17日“2012财新峰会:中国与世界”主题午餐会“走出去:总结与反思”上发表了上述观点。
他指出中国企业走出去是十八大的主要议题,是必然,但企业在海外并购的过程中缺乏具有操作性的规定动作。
他认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时,原来在国内的很多习惯性规则和做法都需要改变。这和20年前外国企业进入中国的情况非常类似,信息不对称,政府和企业的方式方法不一样。外国公司当年做了长期学习和大量市场调研。而目前,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上还缺乏一些核心能力。
首先是国际化战略规划能力,他指出中国企业现在的海外投资大多是反映性的。企业有了钱,政府和中介来推荐就去收购,没有把战略和海外并购结合起来。他举例称有重型机械生产企业去海外投资了游艇制造企业,投资完全是从财务投机角度来考虑。这种依靠金融危机等时点来进行的投资不可持续。
他认为,投资也缺乏科学的布局。以铜业为例,全世界矿带分布已经非常清晰,并且已经被世界大企业控制,中国企业想去控股非常困难。因此,海外投资不仅要理清资源分布,跟着资源走,还要找到合适的国家和企业。他指出,蒙古有不少铜矿,由于地理上较近,很多企业过去,但忽视了蒙古的政治环境。
黄河还指出企业走出去的第二个难题是缺少国际化人才。相比多年前外资进入中国,中国企业投资海外面临更为紧迫的人才条件:首先,有能力的人才一开始倾向于跨国公司,其次,中国企业在文化、工作理念和习惯上的问题造成人才流失。
他指出,对国有企业,特别是国资委掌控的企业,在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上还存在体制性困难。但党管干部和董事会管干部并不矛盾,企业应该致力于设计合适的流程使两者结合。
另外,在对人才的使用和培训上也存在问题。黄河举例,企业的年轻外语人才往往经验不够,无法判断投行、律所等中介的观点和说法。而国有企业在人才培训上也没有起到效果。他举例称某企业派到牛津大学学习的人员全是局级以上干部,和教授沟通都需要翻译,培训效果可想而知。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第三个问题是,品牌建设起步晚,能力不足。黄河认为,在国家层面,中国没有良好的积极的国家品牌形象。企业层面,品牌和营销是困扰中国企业的常见问题。
他指出,中国企业缺乏对社会化责任的认识,国有企业和大型私有企业习惯于搞定“市长”,但是在西方民主体质国家,搞定市长的作用不大,企业更多时候应该做供应商、工会的工作。
此外,中国企业还在并购整合上缺乏风险管理经验。
最后,政府对海外投资的审批通常需要3到4个月,而国际上接受申请的时间是28天。并购往往需要企业在获得政府批准前就行动,但在国有企业体系内,领导人怕犯错误,就不愿意去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