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导读:违约事件从民企蔓延至国企,颠覆了投资人对央企和大型地方国企的迷信

封面报道

【封面报道】债券违约临界点
财新记者 张宇哲 吴红毓然 刘彩萍 郭楠 2016年04月18日
村庄

   已经持续两年多的债券牛市,正面临着逐渐蔓延的违约风险冲击。
   上海云峰集团(下称云峰)债券违约带给银行间债市的冲击还在继续(参见辅文“云峰债违约事件”),另一颗重磅违约风险炸弹已经拉响——4月10日晚,信用评级为AA+的中国铁路物资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铁物)公告称,正在对下一步改革脱困措施及债务偿付安排重大事项进行论证,为保护投资者利益,申请相关债务融资工具于4月11日上午开始暂停交易,涉及九期共168亿元存续债券。   
   市场普遍将这一重组停牌视为可能违约的信号。这是继天威集团、二重、中钢集团和中煤华昱之后,又一家曝出信用事件的央企,且存续债券数额之大、涉及机构之多远超过往。
   这些违约风险案例,已经开始颠覆投资人对央企及大型地方国企信用价值的评估。若其产生示范效应,导致国企接连效仿,将对一级市场发行定价产生较大影响。一旦违约对债券市场冲击较大,信用风险或演变为利率风险,在债市加杠杆的背景下,甚至可能引发流动性风险。   <查看全文>

逃废债嫌疑

在一位接近监管部门的人士看来,近期国企违约事件中,出现转移发债主体的资产到上市公司、掏空发行人的现象,涉嫌违约逃废债。

债市信披责任人缺位

财新记者调查显示,近期一系列信用债违约事件中,投资人抱怨最多的是与主承销商和发行人沟通不畅,信息披露不到位,主承销商尽职调查未勤勉尽责。

银行的角色冲突

理论上,主承销商关键是信息披露责任,不承担连带保证责任。但是,由于在目前9万多亿元的信用债市场中,银行扮演多重角色,担任主承销商的同时,银行资管还可能成为所承销债券的购买方,同时发债企业又多是银行的贷款客户,最终导致风险集中在主承销商身上。

“买债看爹”教训

中国债市的一个典型特点是,机构投资人“买债是看爹,对信息披露没那么关注”。比如云峰债违约后,投资人想到回头翻公告,才发现绿地集团和云峰集团同期的两份财务报表的净资产数据相差14倍。

如何约束发债企业

如何有效约束发债企业的行为,也是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

市场影响发酵

国企央企债“迷信”破灭,产能过剩行业风险陡增。谨慎成为近期债券市场的主流情绪。

警惕系统性风险

债市信用风险尚属多点爆发状态,但由于从2014年开始不断加杠杆,系统性风险也值得关注。

专题责任编辑:路炳阳 刘晓景

本期封面

视频报道

相关图表


相关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