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导读:中国经济要防通缩,也要防止杠杆率过快增长,两者目前大体平衡,但有可能在短期内倾向其中之一

封面报道

【封面报道】再解通缩
财新记者 于海荣 王力为 |制图 齐林|图表 牛晨明 2015年06月08日
村庄

2014年下半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关于中国是否通缩的讨论此起彼伏。争论双方分别援引支持自己观点的数据:认为通缩来临的一方,选择已经连续38个月负增长的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和国内生产总值(GDP)平减指数;

坚信通缩不是问题的一方,选择仍然正增长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并称随着“猪周期”的推进,未来通胀压力将再度来袭。   

争论的焦点显然并非价格变化本身,而是其背后隐含的政策取向。一方面,从1929年-1933年大萧条衍生出来的债务-通缩机制和金融加速器理论所描述的场景,是否也会在中国逐渐传导、重现,中国是否应该追随欧美日走上量宽政策之路?   

另一方面,2009年因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中国曾面临外需急剧下滑,CPI突现负增长。中国政府紧急出台了“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迅速击退突然而至的通缩,却也导致杠杆率激增的后遗症,尤其是非金融企业部门和地方政府杠杆率攀升,速度在全球领先,这成为全球市场关注的焦点,带来的风险该如何化解?   <查看全文>

辅文

反思通缩恐惧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卢锋 2015年06月08日
稳增长

经济学教科书把一般物价持续上升称为通货膨胀,一般物价下降则被称为通货紧缩。“二战”后半个世纪,全球经济主要被间歇性通胀困扰。然而,过去20年前后情势大变:日本与美欧先后发生通货紧缩,中国也多次面临通缩压力,如何看待通缩,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经常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

美国经济学界重视分析通货紧缩与上世纪大萧条有关。从早年费雪教授的“债务-通缩”学说到当代伯南克教授的“金融加速器”模型,都着力分析“通缩自我强化”效应如何使经济锁定在萧条状态。这方面理论成功与经济大势演变,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一种流行观念:似乎任何一种物价下降都具有导向恶性通缩的内在趋势,甚至有理由在通缩尚未出现时就实施激进宽松政策加以防范。

西方经济学界把大萧条看做获取理论灵感的“圣杯”,有其合理性,“费雪-伯南克”命题也有重要学术价值,然而任何理论运用都应关照其假说形成的背景环境。如果脱离大萧条独特的历史条件,认为任何物价下降都是导向大萧条的表征,不惜实施负面作用明显的过度激进宽松政策,认识上或有教条化偏颇,实践上也可能事与愿违。本文初步梳理当代美国、日本、中国的四个通缩案例,对通缩恐惧思潮提出反思与探讨。 <查看全文>

相关报道

CPI环比连续三月下降 通缩压力不减
评论(0) 记者 李雨谦 2015年06月09日 13:25

目前虽然猪价持续上涨,但属于季节性上涨,而且环比涨幅远不及去年,通胀回升遥遥无期,宽松政策仍是必选

5月CPI同比低于预期降至1.2%
评论(0) 记者 李雨谦 2015年06月09日 09:49

猪肉、鲜菜、家庭服务价格涨幅有所回落;飞机票、鲜果价格由涨转降;蛋价降幅扩大9.5个百分点

央行前五月提供PSL资金2628亿元
评论(0) 记者 李雨谦 2015年06月02日 21:13

PSL余额为6459亿元;经四次调降,PSL利率降至3.10%;截至目前,央行未对其他金融机构开展PSL操作

机构:全球经济面临通缩风险
评论(0) 记者 李雨谦 2015年05月30日 08:25

全球都在寻求新经济增长点,在此期间全球范围内都将面临较长时间通缩压力,而经济复苏停滞与通缩并存将令形势更为严峻

融资平台重新加杠杆
评论(0) 文|财新周刊 邢昀 霍侃 2015年05月29日 11:12

银行贷款、发企业债的“紧箍咒”已经明松暗放,项目收益债、PPP等新融资渠道也得到政策支持,融资平台作为地方政府投资重要“输血”管道,正在重新加杠杆

专题责任编辑:王巍

本期封面

相关评论

中国货币宽松的伯南克路线图
评论(0) 专栏作家 徐高 2015年06月02日 19:46

在经济增长下行压力的倒逼之下,货币政策还将沿着伯南克路径持续放松。经济增长能否复苏,取决于货币政策能够沿着这条路径在多大程度上回归之前传统的稳增长工具

中国经济如何确立“新常态”
评论(0) 吴敬琏|文 2015年06月01日 11:09

当下经济形势的特点,是旧常态已经不能维持,新常态又还没有确立。要确立符合我们希望的新常态,关键要在稳住大局的条件下锐意改革,优化结构、提高效率,一句话,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货币政策出手会否立竿见影
评论(0) 专栏作家 黄文涛 2015年05月20日 13:16

经济外需改善空间有限,内需下行压力更大,提升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有效手段是供给管理,但稳增长的效果有待观察

相关视频

相关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