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逢全国“两会”,民生仍是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近几年,“保民生”成为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重点。从数据看,各级政府都交出了较为亮丽的民生投入成绩单;但在民间,仍能听闻民生需求尚未得到满足的抱怨。
差异原因何在?满足民生需求,只能靠不断扩大支出规模吗?[详细]
拆解民生大单
政府汇总的民生支出,以教育为例,既包括用于提高教育公用经费、补助学生以及建设教学楼等支出,也包括教育行政部门的差旅、办公、会议支出和建设办公楼、购置车辆等行政性经费支出…[详细]
2010年2月23日,湖北武汉,一名回收废旧塑料瓶的小贩将回收到的瓶子运走。
民生投入谁做主?
“公众没有发言权,怎么能保证民生投入能花到位?”…[详细]
错位的补贴
当前民生投入往往是“锦上添花”式的补贴机制。最弱势的群体对社会服务需求量最大,而在政绩导向下,政府的投入往往瞄向投入需求量小、受益面相对广的项目…[详细]
行政化损害效率
即便是以补贴机构为主,国际上更惯用购买服务的方式。在中国的公共服务领域,资源则通过体制渠道,直接补贴给了行政性极强的公立机构…[详细]
2010年10月28日,农民工在桥洞中休息。
绩效评价缺位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最大的难点,是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详细]
有效率才有公平
实现有效率的民生,应当推进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详细]
中国贫困地区的营养、卫生和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全中国的稳定、增长和发展, 也对全世界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中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崛起,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主要原因是中国低工资水平吸引全球投资。但如果农村教育问题解决不好,中国可能像许多拉美国家那样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详细]
《新世纪》总第491期
共同的事业
本期杂志出版时,适逢全国人大、政协“两会”召开。近些年,民生一直是“两会”焦点话题。如今各地都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口号,民生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此前各地的“两会”上,都会亮出本地民生支出占GDP比重的指标,颇有些不甘落后的态势。
庞大的民生支出,能否给普通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本期封面报道“追求效率民生”,即讨论这个话题。民生支出数额增加当然至关重要,但还要看财政资金花在了哪里,是否用于民生改善最急需的地方,以及取得了什么效果。民生投入不是只看数字,越多越好,也有一个效率与公平的平衡问题…[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