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导读:国有企业是去杠杆的重中之重;债转股和破产重整作为主要工具,这次能否按市场化、法治化的原则执行到位?

封面文章

去杠杆加速
财新记者 吴红毓然 张宇哲
去杠杆加速

   作为2016年供给侧改革重点之一的去杠杆,将迎来提速。去杠杆的另一面是企业债务危机化解,也意味着银行不良资产大规模显现和消化的开始。
   10月10日,国务院公布的《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下称《意见》)称,将有序开展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依法破产、发展股权融资,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同时发布的《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指导意见》(下称《债转股指导意见》),标志着新一轮债转股正式启动。
   债转股和破产作为企业去杠杆的工具重出江湖,是在中国企业债务不断攀升、引发全球关注的背景下,为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并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决策层推出的综合性举措。
   中国杠杆率到底有多高?目前有几种不同口径的数据…… <查看全文>

地方政府选择性支持

尽管地方政府并未对国企债务提供直接担保,但国企债务却是地方政府不得不面对的“责任”。

国资平台再介入

通过政府主体撬动社会资金承接债务,是国企降杠杆的手段之一。

政府协调续债

也有地方政府积极协调债务接续,避免走向违约乃至破产。

PPP化债新招

目前PPP已遍地开花,除了为基础设施项目融资,也成为地方降杠杆的方法之一。

债转股正式启动

新一轮债转股,与依法破产、发展股权融资一并作为企业降杠杆之策推出。此轮首家债转股方案也终于落地。

封面文章

依法破产有多远
财新记者 张宇哲 吴红毓然 董兢
依法破产有多远

  时隔22年,通过破产推动企业降杠杆,被再度提上议事日程。   

   10月10日国务院出台的《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下称《意见》)中,“依法依规实施企业破产”被作为企业降杠杆的七大途径之一,单独提出。这是自1994年《关于在若干城市试行国有企业破产有关问题的通知》(即59号文)出台以来,国务院再次发文指导企业的破产工作。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尹秀超强调,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如果中国的调结构、去产能、去库存和处置僵尸企业,该破不破,或是不按照市场规则操作,不仅违背了市场规律,而且将影响竞争秩序。

  现实亦不容乐观。一位知名律师事务所从事破产清算的资深律师透露,从其经手的国企破产案例看,困境中的国企出现财务造假、恶意转移资产的逃债现象时有发生。 <查看全文>

22年破产艰路
中国最早试行国企破产,是在1994年。当时,国企改革不断推进,但破产举步维艰。为推动破产,1994年10月25日,国务院发布了后来备受争议的59号文,开启了行政主导的政策性破产,直到2008年,这一文件才退出历史舞台。此后,企业破产都是按照2007年6月1日开始执行的新《破产法》,希望能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
备受质疑的强裁
最新的破产案例是反复半年之久的江西赛维破产重整方案,近期被法院强制裁定,银行承受了百亿元损失。
“暴力”破产嫌疑
一些省份的地方政府已经开始着手通过破产“化解”国企债务。国企目前最困难的两个行业是钢铁和有色,基本接近全行业亏损。
如何确定破产管理人
在广西有色的破产重整中,因为破产重整管理人未能体现中立性,引起债权人的不满。
专题责任编辑:曹文姣

本期封面

去杠杆加速度

相关评论

【编辑絮语·凌华薇】去杠杆的代价
评论(0) 本期值班主编 凌华薇 2016年10月14日 21:06

政府权力无远弗届,对应的也是无限责任

刘煜辉:反思金融杠杆之伤
评论(0) 专栏作家 刘煜辉 2016年09月07日 10:38

产业已经托不住金触地产,金融地产托不住财政,财政托不住债务,债务托不住货币(汇率);金融开始空转,金融开始独自繁荣;“强监管、紧信用,顶短端(利率走廊的下沿)、不后退”可能是未来中国金融政策的常态

“债转股”的“双轨制”
评论(0) 专栏作家 刘陈杰 2016年08月22日 11:00

从当前形势来看,“债转股”应该“双轨制”:坚持市场力量,贯彻底线思维

相关报道

云南锡业百亿债转股 18年后又一遭
评论(0) 记者 吴红毓然 2016年10月16日 16:20

云南锡业集团曾参加1998年的政策性债转股,参加的资产管理公司信达、华融在去年退出时获得三倍的利润;这次建行再次对云锡进行债转股,还能有这样的幸运吗?

详解债转股:财政不兜底 关键看定价
评论(0) 记者 吴红毓然 2016年10月11日 11:15

诚如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所言,债务重组在世界上也是比较常用的方式之一,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立,直接融资的健全发展,是债转股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

相关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