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首页 封面报道 特斯拉入华 中国电动车产业 新能源车路径
导读:全球瞩目的企业家伊隆·马斯克来华,为特斯拉汽车的中国业务发声。在接受财新专访中,他谈到了更多的东西:自己的人生与事业思考,以及从年轻时就开始的电动汽车梦。

封面报道

工程师Musk
财新记者 王嘉鹏 2014年04月28日
马斯克,特斯拉,电动车

“我是个有话直说的人。”特斯拉汽车公司(Tesla)CEO伊隆•马斯克(Elon Musk)说。坐在财新总编辑胡舒立对面接受访问的马斯克,身形壮硕,神情略显严肃。接着,他做了一件有些自相矛盾的事,拿特斯拉的中国业务打起了比方:“人都要经历爬行、走路再到奔跑的过程,目前我们还在爬行阶段。”

虽然是全球媒体眼中的“明星钢铁侠”,马斯克在接受财新视频“舒立时间”采访时更像普通人。问到怎么描述自己,他说“我是一个工程师”。他的答问技巧算不上圆熟,听问题的时候紧抿嘴唇,不住点头;回答的时候会时不时移开目光思考片刻,只有在讲得高兴时才会露出几秒笑容。听到一些被问过多次或不便回答的问题,他不会露出厌烦的表情,但回答会变得异常简短。

马斯克来华是为了特斯拉的中国业务。而在接受财新专访中,他谈到了更多的东西:自己的人生与事业思考,以及从年轻时就开始的电动汽车梦。 <查看全文>

专访实录

“中国是一张险牌”
“毫无疑问中国是非常重要的市场。”

财新记者:目前而言,你认为你的产品在中国市场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马斯克:目前我们要做的工作很多,因为我们需要建大量的服务中心和充电站。最重要的是,我们会尽快建设我们的服务站和充电基础设施。我知道,某些订购了我们车的客户并不在主要的大城市,我们延迟交付新车让他们很生气。事实上,我打算亲自向这些客户道歉,向他们解释,我们之所以延迟几个月交付新车,是因为我们真的很希望他们能有好的用户体验。如果他们离服务中心太远,充电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他们将不能有好的用户体验。<查看全文>

专访视频

特斯拉入华

特斯拉待解中国结
财新记者 吴静 见习记者 朱世耘 | 文
李嘉诚,香港

2013年特斯拉首度盈利,在美国很多纯电动车企经营不善甚至倒闭的背景下,它的逆袭引来疯狂关注。这股风潮也很快刮到中国。2013年5月,北京的直营店开始营业。2014年初,特斯拉宣布旗舰车型Model S 73.4万元人民币的“亲民价”,受到很多“特粉”热烈追捧。财新记者在特斯拉店里看到一位安利员工信誓旦旦地对销售说:“我爱死这车了,我一定能在2018年挣到钱买它。”

特斯拉初期推广也透露着机灵劲儿:很少接受媒体采访,但主动在汽车圈外分享特斯拉的信息;从不公布预定数字,又常常聚集粉丝活动。一面是对外的神秘感,另一面则呈现出对粉丝的平易近人。在几乎未花多少推广费用的基础上,特斯拉订单快速增长。<查看全文>

特斯拉争议

激辩特斯拉
财新见习记者 朱世耘 整理

今年北京车展最受“粉丝”和媒体追逐的,恐怕数“都教授”和“钢铁侠”埃隆·马斯克(Elon Musk)了。剥去“神化”外衣,特斯拉对传统汽车巨头,乃至汽车产业到底有何影响?以下是四位汽车界专业媒体主编的观点,基本代表了目前业界的主流争议。

《中国汽车要闻》主编钟师:特斯拉不是市场的新来者,而是颠覆者,它是其他传统汽车企业的杀手。并不是因为它造汽车,而是因为它在搞产业链。

《国际商报·汽车周刊》主编何仑:特斯拉如果在理念上,是想真正地造好车、造精品之车。那么就需要考虑全球消费者对豪华车的要求,而不是玩创新概念,只是满足美国消费者。

《Ramp驾道》主编兼出版人许群:特斯拉有一些我很不能接受的特点,包括美国车的那种粗糙及其外形。它定位自己是高端车,为什么它在美国流行,在欧洲就流行不起来?

《汽车导报》执行主编李蛮:每一个开电动车的人都要想到,买这辆电动车,是给自己贴一个环保的标签,还是成为破坏环境的帮凶。买电动车要成为一个正时尚,而不是负时尚或伪时尚。 <查看全文>

中国电动车产业

电动车再破地方保护
财新记者 吴静 | 文

“这本杂志很好地呈现了这些问题,很客观,也很深刻,很有见地。”2014年3月26日,在深圳召开的新能源汽车推进大会现场,国务院副总理马凯拿起《财新新世纪周刊》2014年2月10日出版的一期杂志,指着封面文章《什么在毁掉电动车》向现场的官员和企业推荐,“你们都应该看这篇文章”。

在那篇稿件中,财新记者采访的多位电动车消费者和意向购买者,在购车时遭遇重重阻碍:他们需要面对所在地区政府的地方保护主义,需要面对充电基础设置的匮乏,也需要面对不够成熟的车型制造的一次次麻烦甚至家庭矛盾。 <查看全文>

新能源车发展之路

新能源车的中国路径
财新特约撰稿人 李安定 | 文

狼,终于来了。

特斯拉的到来,再次引发了中国人对新能源车的关注。这波纯电动车热潮,因为与IT、互联网及电商模式的接驳,吸引的眼球远远超出了以往。特斯拉是电动车“替代汽车”的救世主,还是仅仅一个激进新颖的商业模式?结论还有待剧情的深入。

过去的五年,中国刚刚正从上一轮电动车大跃进中走出来。2009年全球金融海啸,科技部门寄希望纯电动车实现“弯道超车”,抢跑全球汽车业。电动车热几乎成为举国体制:决策层期待战胜危机的突破;地方志在科学创新的业绩;企业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然而,却因严重低估电动车研发和世界技术水平的差距以及推广的难度,大笔“学费”砸下去,各种规划却基本落空。 <查看全文>

市场从怀疑到认可 特斯拉股价近年飙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