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最新报道过往报道财新观点各方评论
导读:自2013年5月底以来,银行间市场的“钱荒”骤然加剧,并且蔓延至债市、股市,整个资本市场一片血雨腥风。6月初以来,银行间市场资金面紧张态势愈演愈烈,主要质押式回购、Shibor各期限利率连创新高,利率债、信用债收益率均都有所反弹。从6月初至20日,沪指累计下跌9.36%,深成指累计下跌7.91%。 这其中,有各种试点因素聚集的客观因素,而央行作为全国流动性最高管理者的意图与用心更值得市场玩味。让我们共同关注,这场十年罕见的“钱荒”如何发展。

封面报道

【封面报道】银行履险
财新记者 张宇哲 霍侃 温秀 李小晓 2013年06月29日

  上至政府领导人,下至草根股民,银行间市场第一次牵动如此大范围人群的关注。
   面对外界各种解读,央行先是沉默,继而于6月24日收市后连续高调表态,称必要时会向市场注入流动性。
   更迫切的是,这次风波后,市场的预期与信心发生了转折。下半年的经济增长动力何在?货币政策和监管政将如何对待现有影子银行体系?是否继续宽容将大量资金投向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等行业的做法?以“紧平衡”为宏观调控基调,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将以怎样的进度和烈度开始?国务院定下的经济转型、调结构的政策包含哪些真材实料?过去的模式既然难以为继,新的模式和动力又在哪里?各界都陷入对经济前景不确定的更深疑虑中。 <查看全文>

真假“钱荒”
在大行和金融主管部门看来,此轮流动性紧张实为“假性流动性紧张”,其中主要因素是资产负债的严重错配。一旦市场出现风吹草动,就会产生阶段性的资金紧张<查看全文>
紧张到何时
银行流动性压力受到五大行年度分红、年中时点理财产品遭遇净赎回、7月初补缴准备金等因素持续影响,资金面紧张态势将持续到7月15日之前<查看全文>
流动性管理大考
理财产品收益率不断抬高、不惜停贷以回收流动性,系统接连“故障”⋯⋯为什么中国的银行业的流动性没有想象中充裕?<查看全文>
去杠杆时代?
通过同业市场拆借额资金,通过“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的方式转让信托受益权,帮助银行规避了资本金管理,投向了信贷受到控制的高收益业务,收益丰厚但风险太大<查看全文>
资金去了哪里?
流动性支持的基建、地方融资平台等行业实际的GDP产出存在时滞,另外整个企业部门的资产负债率比较高,借新还旧的比重在加大,实体经济吸收资金有限,银行用票据来占规模<查看全文>

最新报道

民生兴业急召电话会议 称流动性正常
评论(0) 记者 李小晓 2013年06月27日 08:03

兴业银行将退出低收益同业资产业务,大概有一千多亿的资产即将到期;民生在整个上海地区钢贸贷款总额已降低了30多亿,上海分行的不良额在8个亿以内

央行维稳 银行间短端利率应声回落
评论(0) 记者 杨娜 2013年06月26日 14:28

货币市场利率如央行所言,“已较近期高位显著回落”,但长期限利率仍显走高趋势,显示机构对未来资金面预期存在不确定性

部分银行暂停放贷 理财市场价格推高
评论(0) 记者 李小晓 2013年06月25日 21:37

受存贷比制约,多家银行暂停贷款业务,初步估计7月15日之后会恢复放贷;与此同时,为吸收存款,理财产品价格战再度打响

过往报道

市场的紧日子
评论(0) 记者 张宇哲 杨娜 2013年06月21日 17:30

多重政策信号表明,经济中的问题不应寄望于扩张政策解决;银行需要改变流动性永远宽松的预期

资金吃紧到何时
评论(0) 记者 张宇哲 杨娜 2013年06月14日 14:34

流动性为什么从年初的宽松变得骤然紧张,央行又为什么选择旁观?

本期封面

财新观点

调整经济结构应紧紧抓住产能过剩、去杠杆化问题,并进一步激发民间创业活力。所有解决方案均须从全球视角出发

市场在等待什么?

财新记者 凌华薇 06月25日 10:18

不是真得在等“央妈放水”,谁都知道简单输入流动性只是又一次饮鸩止渴;市场等待政府拿出结构调整、转型发展的具体改革措施,改变大家的悲观预期

各方评论

直面钱荒潮

谢国忠 | 文 2013年07月01日

中央政府应该坚定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否则将会给中国经济造成极大的长期危害。这可能会为两到三年内金融经济的全面崩溃埋下祸根

    一次叠加的流动性压力测试

    石磊 | 文 2013年06月24日

    央行主导的流动性紧缩是从金融向实体经济传导的紧缩,资金外流是从实体经济向金融体系传导的紧缩,流动性紧缩效应叠加

    从债市看本轮流动性紧张

    财新专栏作家 徐寒飞 07月01日 08:59

    短期来看,事实上流动性最紧张以及对债券市场影响最大的时刻很可能已经过去,但是中期来看,整条收益率曲线出现趋势性上升的可能性较大

    央行乐见“钱荒”意欲何为

    财新专栏作家 沈建光 06月25日 15:21

    央行突然行事且和市场交流不够,极易造成市场混乱。增强政策透明性、引导市场预期、防止市场恐慌本是央行职责所在

    中国的钱荒和经济放缓都无需惊慌,是政府故意为之,目的是转向更高质量的增长

    银行间各主要资金利率飙升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