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导读:不良资产处置市场再次出现周期性机遇,正在吸引境内外投资者入场

封面报道

不良资产盛宴
财新记者 张宇哲

  伴随着企业去杠杆和市场化债转股的启动,新一轮不良资产投资的机会正在到来。

  11月22日晚间,农行公告称,拟在北京设立全资子公司农银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0 亿元,专门处理债转股业务。

  商业银行设立全资的资产管理公司(AMC),农行是首家。财新记者从相关大行人士处获悉,工、农、中、建、交五家国有大行,均表示愿意申请成立债转股子公司,方案基本一致,都是以自有资金出资100亿元左右,成立专门经营债转股的投资子公司,实施交叉债转股,以参与到加快去杠杆的进程中。 <查看全文>

10万亿大蛋糕
这一轮不良资产市场的规模到底有多大?市场众说纷纭,是一个谁也说不清的数字。
四大AMC转向
最初的历史使命就是处置银行不良资产的四大AMC,近年来已转移阵地,收缩银行不良贷款处置业务,更多转向非金融企业不良债权处置。
民资蜂拥入场
嗅觉灵敏的民间资本瞅准了不良资产处置的机会,纷纷以各种方式入场。
银行自行处置兴起
作为不良资产主要供给方的商业银行,越来越倾向于自己处置。公开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银行公开出售的不良资产包只有3000亿元,加上2015年四大行向市场共出售的约5000亿元不良资产包,这两年银行对外出售了总共不到1万亿元的不良资产。这与业内估计的银行不良贷款规模相去甚远。
“雷声大、雨点小”
“‘雷声大、雨点小’,是不良资产市场这两年出现的新特征之一。”不良资产数据服务商搜赖网合伙人贺国旺表示,当前不良资产增值空间可能不会太大,同时实践中仍面临专业人才缺乏、投资难、处置难、退出难等痼疾。

封面文章

外资“清洗者”再叩门
财新记者 张宇哲 董兢
恒丰银行花了280亿辗转入股君康人寿,最后一无所获,还要搭上8亿元的资金利息

    这轮不良资产处置市场机会再现江湖,沉寂多年的外资机构正在酝酿重返中国不良资产市场。但这一次,外资机构的优势不再那么明显。 
   前不久在香港召开的不良资产投资论坛,橡树资本(Oaktree Capital)、高盛、峰堡基金(Fortress)、龙星基金(Lone Star Funds)、KKR、法拉龙(Farallon)、阿波罗(Apollo)等知名大牌投资基金,纷纷到场。“就我观察,外资非常踊跃。”金杜律师事务所顾问顾婕妤透露。财新记者获悉,高盛、黑石等机构都在考虑参与途径。
    外资基金参与中国不良资产处置,始于本世纪初。在那个阶段,外资机构开始把专业化处置不良资产的理念和做法引入中国。 <查看全文>

相关报道

不良资产出清缓慢 市场不活跃是主因
评论(0) 记者 杨巧伶 2016年11月24日 18:46

中国不良资产处置困难的情况仍在持续,主因是市场不活跃和资产价格下行。建议国家尝试成立大型金融不良资产专项基金,由AMC和银行共同担任GP;国家、银行、AMC按一定比例认购LP份额,亦可募集市场资金认购LP份额

业内认为不良贷款被低估 预计2016年不良率2%-3%
评论(0) 记者 杨巧伶 2016年11月24日 15:50

111位商业银行从业者中,近八成认为不良贷款真实风险相比账面风险存在较大低估;近五成认为2016年银行业不良率在2%-3%之间;预计“十三五”期间,因化解过剩产能而产生的银行不良贷款总规模将高达数万亿元

美不良贷款交易机构:市场化是最佳处置方式
评论(0) 见习记者 彭骎骎 2016年10月24日 12:11

中国已经发展形成庞大的不良资产一级市场,而现在正是发展二级市场的机会;需要政府逐步通过调整政策,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或者基金参与

专题责任编辑:曹文姣 覃洁

本期杂志

相关评论

不良资产生态链的“微笑曲线”
评论(0) 特约作者 吴锐 2016年11月12日 09:06

不良资产产业链的价值分配图谱在新时代需要重绘,大致是两头高,中间低的一条“微笑曲线”

地方政府将成银行坏账处置主体
评论(0) 作者 黄志龙 2016年06月29日 16:29

地方政府参与处置本地银行不良资产,有利于贯彻各地坏账产生的“责任自担”原则,防止地方政府道德风险,避免国有金融资产流失,同时发挥其本地化优势

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的现实问题
评论(0) 赵幼力 2016年01月02日 19:02

正是因为资产证券化被动由政策推动着从审批到注册,从试点到铺开,才会使得资产证券化的市场沦为资产证券化的“秀场”

视频

往期杂志回顾

相关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