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高考改革引发大学校长担忧:理工科人才培养存隐患

2018年03月12日 19:29 来源于 财新网
可以听文章啦!
物理遇冷,“新高考”遭遇“现象级偏科”,浙江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等高校的管理者担心,如状况没有改变,不利于中国科研人才培养
去年刚刚践行的“新高考”,在放开考试科目选择权上做出突破,但应试压力下,造成考生选择偏向性明显,物理、历史等科目遇冷,高考指挥棒方向有误等质疑也随之而来。图/视觉中国

  【财新网】(记者 汪苏 见习记者 宿慧娴)去年刚刚践行的“新高考”,在放开考试科目选择权上做出突破,但应试压力下,造成考生选择偏向性明显,物理、历史等科目遇冷,高考指挥棒方向有误等质疑也随之而来。日前,在全国“两会”上,高考也成为一些大学校长们关注的重点议题。

  “我完全赞成扩大考生选择权,不过,需要注意到目前这个方案可能存在的隐患。”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在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坦言,由于大量孩子不选物理,选择轻松一点的文科,或者更偏向记忆的课程,而不是分析课程,“像浙江大学这样非常科学化的学校,招生时就感到非常无奈”。

  他表示,已经向相关教育部门反馈上述意见,希望高考改革方案可以继续不断完善。

  浙江是这轮高考改革首批试点,去年恢复高考40周年之际,浙江、上海作为第一批试点省份迎来“新高考”。改革后,除了语数外三门,其他科目不再作为传统意义上的高考科目,变成学业水平测试,学生可在六门(浙江为七门)课中,自由选择三门课作为高校录取依据。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地也已于2017年9月加入第二批试点行列。按照教育部安排,2020年中国将全面建立新高考制度。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上海、浙江两地超过七成的学生打破了原高考文科、理科的固定科目组合,在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历史、地理、思想政治中任选三门参加“等级性考试”,考试成绩按等级折算成相应分数,计入高考总成绩。

  不过,考试科目选择的放权,致使物理“遇冷”。据相关方面披露,2017年浙江省选考物理的考生只有三成左右,2018年这一比例继续降低。这一现象引起社会各界对物理人才以及以物理为重要基础的理工科人才培养的担忧。

  罗卫东也担心,“在自然科学里,物理甚至比数学还重要,它连接了最基本的普遍性和身边的自然世界”,如果高考这个环节出现问题,导致学生在追求科学真理方面成长不足,对人才培养、国家稳定建构、事业长治久安,“哪怕是处理某些具体问题都会造成影响”。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常务副校长张政文也在小组讨论时表示,“现在家长紧张,学校紧张,学生紧张,通过一年试点,已经出现了一些大家担忧的问题”,又没有办法很好地遏止。

  他认为,如果状况没有改变,十年以后,国家会面临很大的风险,“院士怎么培养?科学家怎么来?”他表示,理工科对国家未来发展至关重要,“高考问题社会非常关心,我们也非常焦虑,怎么办?”

  一所以理工科见长的重点大学校长也向财新记者表达了担忧。

  受影响的不止是理科科目。文科科目选择性也十分明显。历史科目遇冷,“拿分容易”的地理科目大受追捧,地理教师骤然变得稀缺。媒体曾报道,在2017年新一级大一新生中,缺乏物理知识的理工类学生和缺乏历史知识的文科类学生,给高校教学带来不小的麻烦。

  在罗卫东看来,考生选择权的扩大并无不妥,但必须同时考虑大学教育的公共性,体现近代大学要求,这是不以个人兴趣为转移的。他向财新记者表示,严肃的、严谨的科学精神的培养,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结合,是近代国民教育发展的结晶,这些精神的培养必须通过特定的课程去获得,“最根基的内容不能随意改动,不能造成现象级的偏向。”

  同时,一些大学校长还提到,选择权扩大的另一方面,是选择方的认知混乱。取消了原有的文、理科两种考试体系后,取而代之的是数十种学科组合。这对一般家庭来讲也构成了选择困难,造成选择过程中的一种混乱。

  罗卫东希望,应该有代表对国家的整体思考、对青年培养规律认识比较深的学术界和教育界专家,以及家庭和各地相关教育部门的代表,共同参与到教育方案制定和完善中来。尤其是,应吸纳大学方代表更深入、实质地滚动式参与进来。

  “没有比大学更关心高考的了,毕竟学生高考出来是大学要来培养的。如果源头的材料出了问题,大学没法加工成合格的人才。”罗卫东说。

责任编辑:汪苏 | 版面编辑:刘潇
两会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