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郭杰群:资产证券化改革的关键是监管

2016年12月03日 21:14 来源于 财新网
由于分业监管,部门法规和条例很多,监管套利相对来说比较严重,政策也是不停地在放、收、变之间摇摆
2016年12月3日,第七届财新峰会,厦门国金首席经济学家,清华国家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郭杰群。图/财新记者 陈亮 陈玮曦

  【财新网】(记者 曹文姣)厦门国金首席经济学家、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郭杰群认为,目前国内资产证券化发展很快,但存在很多不规范的问题,改革的关键还是监管部门。

  12月3日,郭杰群在“第七届财新峰会:改革执行力”的分论坛“资产证券化蓄势待发”上表示,“我们的监管部门非常辛劳,但是方法不对,事无巨细什么都管。美国的监管非常简单,它的理念就是让发行人要保证数据的完整和准确,不能欺骗投资者,否则将面临罚款、牢狱之灾。”郭杰群称。

  郭杰群表示,资产证券化是一个特定的金融产品,中国的资产证券化形态上有很多改变,可能变得“四不像”。

  “由于我国分业监管,导致部门法规和条例很多,监管套利相对来说比较严重,政策也是不停地在放、收、变之间摇摆。一方面我们强调在实践中学习,摸着石头过河,另一方面又把这句话作为一个‘不作为’的挡箭牌。”郭杰群说。

  郭杰群指出,近年来国内资产证券化的业务量不断地扩大,今年的业务量到目前已超过去年的总量,去年超过了前十年的总量。但规模不断放大的同时,又存在一些不规范现象,鱼龙混杂。

  郭杰群分析称,今年的资产证券化总量之所以超过了2015年全年,是因为企业为了融资而发行资产证券化的规模已经是去年的两倍了,银行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规模只有去年的70%。“银行发行动力不足,虽然中央一直在强调给中小企业加强融资力度,但在实际上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资金供给仍然不足”。

  郭杰群表示,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发行主体主要还是一些央企、国企,比如说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只有一单是一个地方性国企,其他的基本是央企为主。这样的资产证券化还是类似于企业债,大家更关注的还是发行主体的信用。

  “银行做资产证券化产品是为了出表,企业对出表不感兴趣,它关心的是融资,所以目标也不一样,这就导致一些产品的设计虽然是以创新为名义,但实际上也存在一些问题。”郭杰群举例称,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超过70%的产品只有不到50笔借款,还有一些产品甚至只有一笔基础资产。

  “资产证券化的重要基石是风险重组,只有一个基础资产,不管怎么重组都没有用,这违背了资产证券化最基本的理论。”郭杰群说。

  此外郭杰群还指出,目前主要的资产证券化主体融资加权年限只有短短两年,远远达不到融资年限的需要。郭杰群强调,任何金融工具都有风险,资产证券化必须对未来的现金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破产隔离,二是风险重组,三是信用增强,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投资人对这个风险的判断,才能在可预测的环境下取得相应的回报。

  对于不良资产证券化,郭杰群认为,作为试点可能不会有广泛的推广前景,主要原因是国内的不良资产证券化只能在银行间市场进行,很多风险承受能力较高的私募投资人没有办法进入这个市场,这些还需要监管方面多多改善。

责任编辑:霍侃 | 版面编辑:王丽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