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见习记者 黄姝伦)“目前中国的城镇化,旧动力迅速减弱,但新动力尚未形成。”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副主任乔润令12月3日在第七届财新峰会分论坛“城镇化进入下半场”上表示,目前,中国城镇化政策导向与市场导向,存在三大不一致。
乔润令表示,中国过去推进城镇化倚赖四大动力,包括:推动工业化的大规模招商引资,解决农民就业;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造城”运动;大规模融资借债,解决城镇化的巨额资金问题;以土地运作为抓手、城市规划为手段、公共建设为支撑的地方政府公司化。但这四大动力都在衰退,难以维继。
然而,新动力尚未形成。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政策导向和市场导向,走得不是一个方向”。
乔润令解释,第一,在农民工进城还是返乡问题上,政策和农民选择是不一致的。国家政策鼓励农民进城落户,农民愿意进城打工分享好的教育资源,但是不想把户口从农村迁到城市。他表示,农民为什么不愿意进城市?除了城市户籍含金量在下降,农村的山山水水传统生活价值在提升,“非常重要的是土地制度改革的严重滞后已经影响到城镇化的推进了”。
第二,农民工的流向,“向大城市走还是向小城镇走?政策和市场又出现了重大的偏差。”乔润令表示,国家的政策鼓励人往中小城市走,户籍改革中小城市是没有门槛的,“但是农民并不买账,他们走的是大城市,没有人往中小城市走,所以就形成了政策导向与市场导向相反的结果。”
“我们社会有一个小城镇情结,动不动就是小城镇,小城镇根本没有公共资源,连税收都没有,也没有产业,怎么发展?因此农民基本上是往大城市流。”乔润令表示,数据显示,跨省流动的农民工,80%都流入地级市以上的大中城市。
第三,大一统的政策遇到了高度分化的区域现实。他表示,目前中国的区域经济已经高度分化了。东南沿海部分的小城镇已成中小城市,面临着城镇管理体制束缚、产业转型升级的挑战,中部大部分小城镇则缺乏产业支撑,西部、东北地区的小城镇人口在减少、经济空间在萎缩。
“我是搞小城镇的。十多年前我们可以东西部的人坐在一起讨论很多事,但是现在讨论不起了。”乔润令说。
会上,乔润令还强调了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1935年提出的人口分布线“胡焕庸线”的重要性。根据人口密度对比,把中国划为两大部分,东南部地狭人稠,占据了80%、90%的人口,西北则地广人稀。他表示,80年后的今天,“胡焕庸线”两侧,东、西部地区在人口密度、社会资源方面依然差异明显,这是地理规律、生态价值规律。
乔润令提醒,“无论是西部大开发,无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我们都不要挑战生态规律,‘胡焕庸线’真理的光辉依然如此,不能向西部大规模移民,西部也不能模仿东部的城镇化模式”。
对于下一阶段城镇化发展,乔润令提出三大建议。第一,特大镇设市,发展300个中小城市,释放巨大投资潜力;第二,中西部地区要以发展省会大城市为主,绝对不能以小城镇为主;第三,政策要调整,从大一统走向更加精准的区域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