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合作赞助商

朱永新委员:理顺农村“中心校”与小规模学校权责

2016年03月12日 08:18 来源于 财新网
当前,中心校对农村小规模学校的人事和财务控制,以及管办评不分,严重限制了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加重基层教育官僚化。全国政协委员朱永新提案呼吁,加强对中心校教育经费使用的监督和审计,实行中心校与村小教学点统一评价

  【财新网】(记者 赵晗)在中国的偏远农村、山区、牧区,小规模学校不会消失,仍要继续为无法进城上学的“后20%”弱势人群子女提供教育。

  但是,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管理却面临诸多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发出提案,呼吁为农村小规模学校设立公用经费专项独立账户,促进管办评分离。

  目前,各地农村小规模学校普遍实行的是“县教育局-乡镇中心校-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垂直式分包分管教育模式,对小规模学校的发展造成诸多困扰和问题。

  管办评分离、明确中心校权责

  在中国,“小规模”一般是指学生人数在200人以下,但没有硬性指标。提及农村小规模学校,人们往往会用“小而弱、小而差”来形容。限制其发展的原因之一,恐怕在于中心校普遍节流农村小规模学生的生均公用经费。

  朱永新指出,虽然教育部明确规定对不足100人的小规模学校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补助资金,但教育公用经费下拨到中心校账户后,中心校往往采取“集中记账、分校核算”的方式,并不按规定标准足额拨付给农村小规模学校,截留村小、教学点的经费用于自我发展。

  除了财务控制,中心校还对小规模学校的人事拥有控制权。由于县和乡镇需要大量借调教师应付日常行政事务,中心校被借调教师的缺口,主要从村小和教学点再借调教师,致使村小和教学点不得不使用代课教师或临聘教师,教育质量更为低下。

  朱永新担心,这种县教育行政部门依托中心校对乡镇教育实施间接管理的方式,使得中心校“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难以做到管办评分离,甚至加重基层教育的官僚化。

  对此,朱永新的提案建议,在教育公用经费短期内仍由中心校继续统筹管理的情况下,需要上级教育督导部门和审计部门加强监督;可按照年度或学期定期分账核算,并实行严格的公示、申诉和追责制度,确保公用经费统筹使用的公平合理,确保国家保障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政策得以落实。

  第二,从发展的观点看,应剥离中心校对农村小规模学校的人事和财务控制权,仅保留教育教学业务指导权。此外,还应为农村小规模学校设立公用经费专项独立账户。而小规模学校在项目建设上的统筹配置权,应逐步由中心校转移至县教育行政部门。

  第三,提案呼吁,逐步提高农村小规模学校经费标准。在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农村学校学生不足100人按100人拨款政策的同时,在可能的情况下,应逐步提高小规模学校的办学经费。

  目前,由于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评价仍以学校为单位进行,中心学校在挤占小规模学校经费的同时,并不对小规模学校的办学水平负责。

  提案最后呼吁,按照责任与权利统一的原则,在小规模学校由中心校统筹的情况下,其考试、升学等评价也应当与中心学校捆绑,使学区成为一个评价单元,使得中心校承担起改善小规模学校教学的责任。

  迈向“小而优、小而美”

  2014年5月,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研究部部长姚晓迅,联合首都经贸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对4个国家级贫困县(宁夏海原县、广西融水县、湖北五峰县、云南会泽县)的农村小学教师进行了调查,并生成有效问卷1587份。

  调查显示,师资薄弱也是制约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原因之一。

  “一些教不好、懒得教、不会教的教师严重滞留在我们这类学校。”在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范家小学书记、校长张平原看来,人事政策不利于农村教育的发展。

  举例而言,根据现有规定,凡新聘教师必到农村学校工作,教师欲申请进城,必须经过考试选拔。“这样一来,农村学校永远都处于教师(质量)薄弱的状态。”

  与此同时,农村教师的待遇、学校干部的执行力、农村学校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教学领导力,也都需要加强。

  21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长杨东平曾指出,中国农村教育正在发生“千古未有之大变局”。主要原因有三:学龄人口大幅减少;大规模人口流动导致以往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正被城、乡、流动人口的三元结构取代;持续10年的“撤点并校”和“学校进城”政策,使得仍留在农村的学童,出现“上学远、上学贵、上学难”的问题。

  如今,改善农村小规模学校质量已经成为朝野共识。为了让散落在农村各地的小规模学校“抱团取暖”、交流经验,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率先于2014年12月成立了“微型学校发展联盟”,由广元市利州区范家小学书记、校长张平原担任联盟理事长、秘书长。最初加入的成员学校为利州区的14所小规模学校,现有教师共236人。

  杨东平表示,在教育现代化的坐标上,小规模学校其实更加符合教育的规律,是学校发展的趋势。虽然困难重重,但中国农村小规模学校“小而优”“小而美”的例子仍不断涌现。

  “未来最出色的教育案例,可能不是在‘高大上’的学校,而是在农村小规模学校中。”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王雄如此预期。

  

责任编辑:徐和谦 | 版面编辑:李丽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