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合作赞助商

周文彰委员:减少审批别成政府不监管不作为的借口

2016年03月10日 18:26 来源于 财新网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周文彰提醒,推行简政放权的同时,要防止部分政府官员减轻责任意识,以为“没有权力就没有责任”

  【财新网】(记者 刘佳英)简政放权,一直是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然而,权力下放后,政府的监管责任是否也随之减轻?经政府取消前置审批的事项,是否便不再属于政府的监管范围?对于这些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周文彰的回答是,“并非如此”。

  周文彰对财新记者表示,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特别指出“建立健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他认为,这对于建设法治政府、划清权责边界、保障公民权益”非常重要:权力清单即“法无授权不可为”,责任清单即“法定职责必须为”,负面清单即对公民、企业法人、社会组织来说,意味着“法无禁止即可为”。

  “这三张清单的推行对于建设法治政府、划清权责边界、保障公民权益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但周文彰也担心,这三张清单,会引起人们对政府权力和责任范围的认识误区。

  比如,有些人从权力清单推导责任清单,认为“有权力就有责任”,那么反之“没有权力就没有责任”。对于这种看法,周文彰指出,责任清单不是对应着权力清单产生的,只能从政府职能推导而来。随着简政放权的推进,政府的审批权、干预权会减少,但政府的责任并不应该随之减轻,反之,“管理和服务的责任”应该“愈加突出”。

  尤其现在政府部门强调“谁审批谁监管”,就更应该厘清审批和监管的关系。

  周文彰认为,环评、水评等项目的确奉行“谁审批谁监管”的原则,审批部门即监管部门;但日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之后,大量审批事项将被取消,“不审批也监管”的情况也会很多。

  周文彰强调,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目的,一是为社会和市场注入活力,把自主权还给企业和个人;二是“为了让政府腾出手来管自己该管的事情”。因此“不审批”不代表“不监管”,“不审批”更不是部分政府部门或官员“不作为”的借口。

  除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的关系外,周文彰还认为,有必要辨清“有限政府”和“无限政府”的含义及关系。

  在周文彰看来,人们常说的“无限政府”是说政府什么权力都想抓在手里,“什么都要管”;而现在一些人呼吁转向“有限政府”,是指“审批是有限的”,政府能提供的公共服务是有限的,因此要下放一部分权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提供部分公共服务。

  但同时,周文彰提醒道,即便是“有限政府”,其在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等领域也应该承担无限的监管责任。过去,政府在很多该管的地方没有管或者没管好,留下了一堆历史欠账,今后应当把监管责任担起来。

责任编辑:徐和谦 | 版面编辑:王丽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