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合作赞助商

陈凯先委员:中国科研要更重视基础研究

2016年03月10日 11:05 来源于 财新网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表示,美国发现引力波,更提醒了中国应把基础研究重视起来;今后,宇宙演化、脑科学的研究将对中国航空技术、人工智能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财新网】(记者 刘佳英)自政府宣告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创新的重要性被频频提及。而在科学技术领域,创新不仅仅聚焦于技术上的突破,还包括科学思想的转变以及科研管理体制的改革。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在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表示,科学在研究上分很多种,比如基础研究、技术研究、应用研究等。而与以往的“五年规划”相比,“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对基础研究着墨较多,尤其拎出“宇宙演化”、“生命起源”、“脑与认知”等研究,“这种重视程度放过去是很难想得到的”。

  陈凯先解释道,受中国传统科学思想的影响及过去30年来对经济增速的追求,长期以来,中国对物质规律的发现、新现象的发现等基础科学研究不太重视,更注重技术进步。但实际上基础研究是很多技术型、应用型研究的铺垫。

  陈凯先举例称,爱因斯坦推演出质量和能量的关系时,没人会知道这会成为核弹的理论基础;量子力学兴起之时,也没人能预见到量子通信在今天会如此重要。没有基础研究的突破,“我们在很多尖端前沿技术上,就只能跟在别人后面跑”。

  2016年2月,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宣布,人类探测到了由一个双黑洞系统合并产生的引力波,轰动全球科学界。陈凯先表示,美国发现引力波,更提醒了中国应把基础研究重视起来;今后,宇宙演化、脑科学的研究将对中国航空技术、人工智能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除科学思想的转变外,陈凯先认为,中国科技的创新还应从科研管理制度创新做起。从全球趋势来看,由于人类历史上的科学技术积累及现代大工业的发展,科研成果投入应用的速度越来越快。但在中国,把科研成果投入应用,还受很多环境因素的阻碍。

  问题的一方面是科研人员的评价体系。陈凯先指出,科研人员职称评定,或“千人计划”、“万人计划”选拔优秀的科研人才时,更看重论文,“虽然选出来的人也很优秀”,但还有很多人做的是应用型研究,埋头数十年不一定能研究出结论,发表论文。“他们的研究无论对科学界还是国家都很重要”,可得不到支持和肯定,“很难潜下心来,很难坚持”。

  另一方面,大学、研究所大多是事业单位,其对自身的科研成果没有充分的处置权,科研人员从中获得的回报非常有限,而且会受到多方压力。陈凯先举例,药物研发都是有风险的,很可能研究十几年最后失败,一失败就有“国有资产增值保值的压力”。

  不过,据陈凯先透露,政府已经注意到了科研管理体制上的弊端,给予科研人员更多的激励,科研成果转给企业后,个人可以持有股份,但要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显然还需要更多深层次变革。

责任编辑:徐和谦 | 版面编辑:张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