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合作赞助商

周学东代表:不宜过度依赖货币政策

2016年03月07日 17:38 来源于 财新网
各方面主观上存在过度依赖货币政策的倾向,近年来货币政策助推经济增长的边际作用正在减弱,应通过深化改革和结构性减税关于解决当前经济面临的结构性问题

  【财新网】(记者 张宇哲)当前,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周期性和结构性问题交织叠加,其中又以供给侧结构性问题尤为突出。

  考虑到在推进供给侧改革过程中,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所起的作用不同。货币政策主要是一种总量调控政策,对结构性问题的解决所起的作用是辅助性的。全国人大代表、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行长周学东在两会期间的提案建议,更多地通过深化改革,简政放权,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激发市场活力特别是民间资本的活力,并辅以使用财政性政策,实施结构性减税、减费,降低企业成本,进而从根本上改善供给侧深层次的结构矛盾。

  他指出,适当的货币政策,可以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宽松、适宜的货币政策环境。但是不宜过度使用货币政策,特别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否则容易在金融体系、房地产等领域积累泡沫,形成系统性风险隐患。

  周学东强调,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一个较大的挑战是,各方面主观上存在过度依赖货币政策的倾向,特别是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的情况下,社会各界要求货币政策放松的呼声明显增强。但是,我们清晰地看到,近年来货币政策助推经济增长的边际作用正在减弱。

  他进一步分析称,2014年、2015年,中国货币供应量M2增速分别为12.2%和13.3%,相应的CPI分别为2%和1.4%;而相应的GDP增速则分别是7.4%、6.9%。在M2增速明显上升、CPI继续下行的同时,GDP增速却有所下降。2015年M2与CPI之和高出GDP增速多达5个百分点。2016年1月M2达到

  14.0%,而M1更是高达18.6%,新增人民币贷款2.51万亿元;CPI同比上涨1.8%。

  "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助推效应下降,这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而且已演变成一个世界性的现象,如最近欧洲、日本量化宽松政策的有效性都在减弱。”周学东表示,如果过度依赖货币政策工具,实施偏向宽松的货币政策,从宏观审慎管理的角度看,会加剧经济金融领域业已存在的、潜在的风险隐患,进一步累积并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包括加剧政府和企业的债务风险、延缓过剩产能出清并进一步推高过剩产能行业的风险、强化人民币汇率贬值预期,增加资本外流的风险。"2015年底,离岸人民币市场高企的贬值预期,以及由此引发的外汇储备的持续下降,便是一个生动案例”。周学东直言。

  在他看来,财政政策天然具有结构性特征,能够更好地发挥结构调整的作用。特别是在税收政策方面,应实施更加积极的结构性减税政策,适度扩大财政赤字规模;在财政收入放缓、进一步扩大支出的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应把公共投资的重心转到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民生保障上来。例如,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通过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维持国内低资金成本的同时,还通过超发国债增加对中低收入等特定群体的社会保障支出,以刺激经济复苏,维持社会稳定。

  "解决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当务之急是加快推进供给侧改革,推动各项改革措施落到实处,从而提高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周学东建议,应主要依靠改革和财政政策解决当前面临的结构性问题,防止重回依靠政府投资托举经济的老路。推进改革进程包括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特别是逐步向民间资本开放更多的行业;补齐大城市基础设施的短板和科技创新竞争力较弱的短板;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等。

责任编辑:李箐 | 版面编辑:王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