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合作赞助商

习近平对台讲话的意味

2016年03月07日 17:12 来源于 财新网
通过“两会”期间的领导人表态,大陆对台所欲传递的信息非常清晰:即大陆与台湾和平发展的共同前途仍可共创,但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政治底线绝不容动摇,不会因台湾政情的变化而改变

  【财新网】/火线评论(记者 徐和谦)3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全国人大上海团参与审议时,清晰地表述了大陆今后对台的政策方针和政治原则。这一表态显示,在国民党将要下野、民进党旋将于岛内重新主政的两岸关系新形势下,中央下一步的对台政策已经十分明朗。大陆所欲传递的信息也非常清晰:大陆与台湾和平发展的共同前途仍可共创,但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政治底线绝不容动摇。

  在今年1月台湾举行地区领导人选举前后,面对民进党主席蔡英文一路领先、看好的形势,岛内有不少意见以为,虽然蔡英文和民进党不愿意承认过去八年来,被马英九奉为两岸关系和解基石的“九二共识”;但是,只要蔡英文当选了,特别是她以较大幅度胜出后,大陆的对台方针必会更弦易辙,不再“拘泥”于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九二共识”。“毕竟大陆一贯是实用主义者,他们会更重视新的赢家”——不少立场偏向民进党立场的政情分析人士和智囊机构,原本都如此想象。

  不过,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共中央领导人所作出的一系列清晰表述,已将岛内部分人一厢情愿的臆测悉数吹散了。习近平在参加全国人大上海团审议时明确指出:“我们对台大政方针是明确的、一贯的,不会因台湾政局变化而改变。我们将坚持‘九二共识’政治基础,继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九二共识’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性质,是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行稳致远的关键。”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全国人大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我们要继续坚持对台工作大政方针,坚持“九二共识”政治基础,坚决反对“台独”分裂活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台海和平稳定。

  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全国政协所作的工作报告中则要求:要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政治基础上,继续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继续发展与台湾有关社会组织和团体的联系交往,促进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合作。

  可以看出,坚持台湾与大陆同属一个中国、坚持两岸关系不是“一中一台”“一边一国”或“两个中国”的性质,是不论岛内政情怎么变化、区域形势如何流转,中共中央都绝对不会动摇的政治底线和基本政治原则。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两岸段落中出现了去年没有的“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一语,亦可看作是大陆对台湾政局发生新变化的针对性回应。而这一表述,又和“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台海和平稳定”一句前后相衔。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在政府工作报告文本中出现过的“努力推进两岸协商对话”一语,今年在文本中并未出现,个中原因其实也不难理解。众所皆知,从2008年以来,两岸海协会、海基会能够恢复两岸制度性协商、陆续签署23项协议,并促进两岸公权力部门开展了若干直接互动、合作,这些成果皆是奠基于两岸执政当局对“九二共识”的共同坚守之上。如果,未来两岸的执政当局,在两岸关系定位这一核心问题上未能达成共识,那么两岸间现有的定期协商机制暂且停摆、各项协议的磋商进度暂告搁置,都并非不可想象之事。

  事实上,早在2015年11月,在和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举行的会面中,习近平也早已言明:没有坚持“九二共识”、共同“反对台独”这个定海神针,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之舟,就会遭遇惊涛骇浪,甚至彻底倾覆。

  当然,在对即将上台的台湾地区新领导班子重申大政方针、廓清原则和底线之际,大陆对台湾岛内支持两岸关系继续和平发展的主流民意,也释出了“定心丸”,充分表达了同台湾方面─特别是与台湾广大民间群众,继续积极互动的意愿和善意。

  与去年是在民革、台盟、台联等涉台党派的联组会上发表对台重要讲话不同,今年,习近平特别选择了在台企和台湾居民人口云集的上海市代表团发表谈话。而且,他在谈及两岸关系时开篇就说:“上海及周边地区有不少台资企业,同台湾方面的人员往来和交流合作比较多。两岸同胞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两岸同胞对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充满期待,我们不应让他们失望。”

  这一表述,意味着虽然在今年5月民进党重新上台后,两岸主政当局之间的互动,可能会经历一段观察期和冷静期;但是,广大普通台胞已经享有的惠台措施,特别是在大陆居住或频繁往来于两岸间的台湾人士及其所办企业、事业,在大陆依法合规享有的既有权益,应能得到持续的保障。大陆也将保持政策延续性,不会让处在两岸交流第一线上,以亲身之力融合拉近两岸关系的台湾人士,成为岛内部分政治势力制造动荡的“替罪羊”。

  习近平在谈话中,还特别提到: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其核心意涵,两岸双方就有了共同政治基础,就可以保持良性互动。我们将持续推进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增进同胞亲情和福祉,拉近同胞心灵距离,增强对命运共同体的认知。

  其中“历史事实”一语,和即将成为台湾新任地区领导人蔡英文在选后所作的、对大陆明显“温和化”的政策表述,可对应来看。在选后第五天,蔡英文在接受岛内《自由时报》报道时就曾说,“在1992年,两岸两会秉持相互谅解、求同存异的政治思维进行沟通协商,达成了若干的共同认知与谅解,我理解和尊重这个历史事实”。

  在今年1月16日当选那晚,蔡英文在选后的第一场中外记者会上还当即承诺:她将依据竞选期间提出的承诺,建立具有“一致性、可预测性和可持续”的两岸关系。并将以台湾现行的“宪政体制”、两岸交流协商的互动成果,和民主原则的普遍原理,作为两岸关系交往的基础。

  蔡英文语中的台湾现行“宪政体制”,是延续自1947年国民党当局在南京宣布施行、由包含台湾在内的全国各省代表共同参与制定的“宪法”,是两岸同属一个国家的法理基础和历史纽带之一。其在1990年代进行增修后,也明文规定了台湾和大陆同属“一个国家两个地区”的定位。在这次选举中,蔡英文宣布,她将依循现行“宪政体制”的框架,来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在台湾岛内被视为是她和李登辉的“两国论”、陈水扁的“一边一国”论略作切割、安定人心的保证。

  选后近两个月来,蔡英文还不断重申:她将“致力于追寻台湾最大的共识,致力维持海峡两岸关系和平稳定的现状”。

  这或许意味着,蔡英文不会重蹈以往冒险路线的覆辙。她还称,“两岸都有责任尽最大的努力,寻求一个对等、尊严、彼此都能接受的互动之道,确保没有挑衅、没有意外”。其中,“没有挑衅、没有意外”,除了是她对大陆释出的期待,同时也是她对党派内部激进意见的约束和表态。

  虽然还没有正式主政,但是过去近两个月以来,蔡英文即以民进党主席的权威,在“立法院”推动措辞中性克制、不具有“两国论”意涵的《两岸协议监督条例》草案版本;否决了党内少数“立委”意图淡化孙中山地位、要求在公共场合撤除其肖像的提议;对于台湾半导体产业巨头台积电,规划赴大陆南京投资12吋晶圆厂一案,亦未横加阻挠。这些调整,都让蔡英文在日后处理两岸关系时的可信度,打下了一点基础。

  而在大陆领导人于两会期间的政策宣示传至台湾后,民进党也通过发言人回应称:“两岸的和平稳定与发展是大家共同的期待,也是双方共同的责任;未来新政府执政后,将致力维持现状,也会尽一切努力确保台海的和平与稳定”。民进党的发言人还说,蔡英文所主张要维持的现状,就是维持台湾民主自由、台海和平的现状,并称“这个主张有利于区域稳定,同时也是绝大多数台湾人民的主张”。

  在2014年初,习近平也曾经公开表示过,“我们尊重台湾同胞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也愿意首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

  从正视九二会谈的历史事实、尊重两岸各自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而言,两岸新的主政者之间,并不是完全没有对话、调频的契合点。然而,在蔡英文率民进党直面历史事实之后,愿不愿意认同1992年两岸达成共识的核心内容,能不能在两岸关系定位上作出郑重稳妥、各方均可接受的宣示和承诺?这一点,大陆犹在观察,台湾民意也还在等待。

  距离5月20日就职,蔡英文还有两个多月的时间。过去一段时间里,大陆方面给蔡英文的转圜、路线调整和持续思考,已经留下了余地、给出了空间。而蔡英文和民进党方面自当选以来,也基本保持了冷静、克制和务实的调性。至少在这两个多月间,“口不出恶言”,已经基本达标。但着眼未来四载,还得真正做到“心不生妄念”,海峡之间才能行稳致远。

责任编辑:张继伟 | 版面编辑:张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