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合作赞助商

张凤阳委员:有批评的声音社会才能不断进步

2016年03月04日 13:06 来源于 财新网
认为鼓励委员提批评意见是近年政协报告基调之一。无论认同还是批评,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取向,即“公共理性”,讨论公共议题,应注重“摆事实,讲道理”,而不是简单的情绪性宣泄

  【财新网】(记者 周东旭)“要鼓励政协委员履行民主监督职能,探索民主监督的有效形式,支持他们反映群众诉求,提出批评意见,帮助党和政府改进工作。”3月3日下午,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代表全国政协常委会做工作报告,鼓励委员切实履行职能。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张凤阳在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表示,正是有了批评才能有改进的动力,批评的对要改正,批评的不对,也可以引以为戒,这是政府工作应该有的态度。当然,对于政协工作本身,也可以有批评意见。

  俞正声在报告中还提到,凝聚共识最重要的是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坚持求同存异。“同”团结奋斗的最大思想政治共识和最大公约数,“异”是客观现实和重要特征,政协委员来自方方面面,利益诉求、知识背景、社会阅历、生活方式等不尽相同,对某个具体问题的看法和认识总会存在差异,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有些差异在减少和消弭,同时还可能出现新的差异。

  张凤阳提醒,鼓励委员提出批评意见是近年来政协报告一直强调的基调。

  2015年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指出,要坚持体谅包容、求同存异,对于各种意见和建议,只要是基于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致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无论是赞成的还是反对的、无论是多数人提出的还是少数人主张的,都应该允许反映和表达,都应该得到尊重和包容。

  2014年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明确提到,民主,既是目的也是手段。通过充分发扬民主,鼓励委员提出批评和建议,促进各方面意见的讨论交流,从而不断增进共识,加强团结。

  在张凤阳看来,只有存在不同的声音,才是正常的。因为,多元社会意味着阶层分化、诉求分化,价值观也分化了,而多元社会的特点之一就是公共政策的受益面,在全国分布不可能完全均匀,有的得到的好处很多,有的很少,甚至还会受损,不管怎么做,肯定会有批评。

  同时,公众对治理的期望不断拉升,而当前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又很多,难免会有落差,而落差往往又是永远存在的,所以必然会面临批评的声音。张凤阳说,“正是有批评的声音,社会才能不断进步。”

  另外,政协需要改进的地方也还很多,包括政协委员本身,差异性比较大。张凤阳指出,无论认同还是批评,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取向,即“公共理性”,讨论公共议题,应注重“摆事实,讲道理”,而不是简单的情绪性宣泄。

  张凤阳进一步补充,坚持公共理性的讨论是一个较高要求,用建设性的态度讨论公共议题,自然效果会更好一些,“如果某些人发自内心认为政策不当,提出异议,带有一些情绪,也是可以理解的。”

责任编辑:陈宝成 | 版面编辑:卢玲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