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峰会
报道

袁崇法:杜老改革不是少数精英闭门造车

2015年11月05日 21:25 来源于 财新网
袁崇法说,“中央一号文件”不是几个精英编出来的,是开放式的,很多“三农”的机构部门,老百姓农民都在参与编制,这样的文件是有生命力的

  【财新网】(记者 石睿)作为“中国农村改革之父”,杜润生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是动员组织了和各个阶层、领域、部门的知识和智慧,尊重群众、基层干部的创造,“绝对不是少数的精英的闭门造车”。

  在11月5日举办的第六届财新峰会“改革老人杜润生追思会”上,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研究员、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袁崇法提出了上述看法。

  袁崇法提到,他进入农研室后,在杜老的组织下参与了起草“中央一号文件”,每年文件的起草时间是一整年,采用了长年不断连续的“滚动式”,“每一个文件都衔接得非常好,没有断层。”

  具体来说,“中央一号文件”在1月份下发后,农研室就组织若干组,奔赴全国各地听取贯彻落实当中的第一手干部群众甚至农民的反映;第二个季度,开始逐渐针对一些专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从下半年7、8月份开始,分别组织各种各样的座谈会,理清下一步农村问题的解决方案,召集专题调查研究部门的座谈。有一些重点省份、意见比较大的省份,亲自召到北京来,一个一个谈;到了第四个季度的时候,文件正式起草,同时还会请地方上有思想、文笔功底比较好的人直接参加起草工作。

  袁崇法提出,上个世纪80年代,有人曾说,“杜老领着一帮精英,不了解中国的国情,学西方的东西,在农村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实际上,那个时候制定农村文件的起草,完全是调查研究,真正从基层发现问题、梳理问题,提升提炼,编为国家政策。

  上述起草过程隐含一个非常深刻的思想,就是尊重群众的创造、尊重基层干部的创造、尊重一线的创造。袁崇法强调,“中央一号文件”不是几个精英编出来的,是开放式的。很多“三农”机构部门,老百姓和农民都在参与编制,这样文件是“有生命力的”。

  此外,袁崇法认为,杜老非常关注“三农”政策宏观微观的效果,用宏观微观的效果来检验农村政策的科学性。微观上就是解放思想,提高农业生产力;宏观上则考虑农村的经济结构,带动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

责任编辑:张进 | 版面编辑:王丽琨
视频
报道
http://videocache1.caing.com/2012/100765312.mp4

【回顾】梯若尔:中国可从法国学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