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记者 汪苏)2014年,中央政府对科研体制做出一系列改革,有意改变中国科研体制不畅、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局面,并对关键问题“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动刀。日前,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副院长王海波在接受财新记者专访时表示,改革还应进一步深化,必须减少因科研资金管理分配模式不当造成的“恶性竞争”。
王海波表示,目前80%的科研经费采取项目管理模式,多是由政府直接管理或采取直接干预的间接管理,对有限目标、有限项目进行强大资助,这一下子就形成了对全社会的巨大吸引力。王海波称,当所谓的重点项目公布之后,很多大学、科研单位纷纷瞄准这些项目设立研究中心、实验室,或建所谓的新学科,用各种手段在兄弟单位间挖人,甚至使一些非国家资助领域的专家,也不得不被迫变成相应领域的专家来参与“恶性竞争”。
他还说,不少企业建研发中心也是瞄准了这块“肥肉”。
与此相对,同为全国政协委员的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则在近期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政府若欲培养中国企业的研发能力和竞争力,则各种重大科研项目,“企业能做的,就应该放到企业里面来做”,使企业在完成国家科研项目的同时,累积出创新和知识转化能力,再将之用于生产更好的市场化产品和民用产品,“我们还是应该把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
杨元庆还认为,中国科研体制的改革方向,应是加强科研与市场的互动,摆脱当前“科研是科研、市场是市场”的格局。杨元庆称,当前的科研体制是政府投钱让科研院所进行研发;但研发完成后,又只是将成品交给国家所属的研究机构去使用。但这种体制内的“小循环”,“很大程度上不接地气,创新的成果得不到市场上的认可”。
对于科研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管理模式扭曲,中央和相关部门亦认为到了必须改革的时候。2014年,科技部、财政部出台了《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下称《方案》)。
据财新此前报道,依照《方案》,分散而重复的科研经费将重新整合为五大类目。一个由科技行政部门牵头,财政、发展改革等相关部门广泛参与的“联席会议”机制将会成立,承担起国家重大科研战略任务、行业和区域发展需求、科研计划布局和资金投入力度等几大环节间的统筹、协调和决策职能,实现政府对科研计划统一管理、整合运用的愿景。同时,政府各部门的角色,也将逐渐从“抓具体科研任务”的历史遗留任务中退场,逐渐将项目的日常管理、资金运用、成果评审、结题验收等具体任务,委托由专业机构执行,并由各个专业机构对实现任务目标负责。而所谓的专业机构,除了可由当前“具配条件的科研管理类事业单位”改造而来。
此外,《方案》还将在国家层面,建立“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委员会”,由科技界、产业界、经济界的高层次专家组成,负责跟踪国际科研前沿成果及产业变革趋势,为联席会议所制定的科技计划布局、重点项目设置、任务分解方案和对于各个专业机构的规范和评审工作,提出咨询意见作为决策参考。
不过,在王海波看来,改革还应该继续深化。他认为,科研领域的“重点论”到了该终止的时候。应当使尽可能多的科学家获得稳定的支持,以专心围绕重要而有意义的问题,开展科研和技术创新。
王海波还建议,政府要继续深化管理权的下放,把设立具体项目的“建议权”交给更加了解实际需求的一线科学家,而把立项的“决策权”、“管理权”交给相应的科研单位。若继续沿袭“重点论”的立项思维,必然还会出现所谓“恶性竞争”的局面,“即使把评审工作交由专业机构,也难以办好”
王海波告诉财新记者,目前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在不断提升,但面临两个尴尬,一个是缺乏高层次、高水平的人才,另一个是缺乏重大的科技创新成果。“尽管有‘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但高层次、高水平人才仍然匮乏”,还没有哪一个人、哪一个团队,敢直面中国真正迫切原始创新问题,并在国际上做出独一无二的成果。王海波说,虽然政府加大了科技创新的投入,“但中国依然缺少有重大价值的科研成果,现在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很多关键技术,仍然是引进国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