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教育政策全解码 总理报告透露了什么

2015年03月07日 12:49 来源于 财新网
除了延续教育资源向贫困农村与中西部倾斜的方针,教育与创业的接轨被强调,受教权益和户籍政策的拉锯仍显著。寄宿制学校的困境终获重视,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则进入全面发展阶段

  户籍与教育仍陷拉鋸

  在整份政府工作报告中,除了专门阐述教育工作的段落外,教育工作在报告其他段落出现时的语境,以及教育工作和政府其他领域工作对接、结合的方式,今年和去年又有哪些异同?

  首先,户籍问题仍然重要。在去年的报告中,“使更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纳入城镇教育、实现异地升学”,以及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均被写入旨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段落里,成为推动户籍制度改革,针对不同规模城市实行差别化落户政策时的配套措施。

  而在今年的报告中,教育政策与户籍改革的关系,则体现为“落实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政策,完善后续升学政策”等表述。

  但和去年相比,对于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工作目标,却从“纳入城镇教育”,调整为仅明确了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的提法;而去年的“实现异地升学”,今年也调整为需在现状基础上加以改善的 “完善后续升学政策”。

  这些变化,似也反映出在部分地区,外来人口子女的就学权益,在和流入地严控人口增长的政策思路对撞时,仍然面临重重阻力的现实。

  虽然在2013年与2014年间,全国先后共有28个省份实现了开放进城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但在一些人口流入压力巨大的地区,例如在北京,当地从2014年放开的“异地高考”政策,只对非京籍子女放开报考高职类院校,无法在北京报考普通高校。

  就算农民工随迁子女顺利在北京被纳入义务教育,但只要他们未取得北京户口,则在初中毕业后,也仅能报考职中类学校,无法报考普通高中;亦无法再如过去般,在北京的普通高中以借读形式入学。

  究竟教育资源的配置和随迁子女就学权益的实现程度,在哪些地方,会成为弥缝外来家庭与本地家庭户籍权利断层的接合剂;在哪些地方,又会成为加剧两者间下一代人发展路径差异的隔离层,则已非教育部或各地教育主管部门所能单独决定。

责任编辑:任波 | 版面编辑:王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