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九三学社中央提案:抑制过度医疗

2015年03月06日 15:01 来源于 财新网
随着“数量型人口红利”的消退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有限的医疗资源和庞大的医疗需求之间的矛盾将变得更加尖锐,满足群众基本的医疗需求尚且存在缺口,珍贵的医疗资源却被错配浪费

  看病有多贵?2013年我国卫生总费用突破3万亿,人均超过2300元,分别是2008年的2.17倍、2.12倍,远超同期GDP81%的增幅。新医改实施五年来,基本实现了“全民医保”,看病难似乎找到解决之道,但看病贵却积重难返,医疗消费已经从必需品变成了奢侈品。看病为何这么贵?过度诊断、过度检查、过度用药及过度手术等过度医疗是重要原因。

  多年来,在“以药养医、以检养医”内在利益的驱动下,“大检查、大处方”比比皆是,“输液依赖、抗生素滥用”更是司空见惯。随着科技进步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过度医疗出现了新手段,呈现了新趋势。

  一是更具隐蔽性。比如,寻常患者甚至医务人员,谁会去质疑通行的疾病危险因素指标诊断标准?现行高血压干预治疗的起点是140/90mmHg,若将其提高至150/100mmHg,两者治疗效果并无显著区别,却可以减少近亿患者,同时避免9%的副作用发生率以及资源浪费。

  二是更具危害性。据有关媒体披露,我国每年5000多万住院病人中,至少有250万人是因药物不良反应而入院治疗,其中50万人属严重不良反应,导致死亡人数约19.2万,比各种传染病死亡人数高出数倍,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2倍。又如,我国每年约有100万例以上子宫切除患者,居世界之首,且多数集中在30-50岁,其中90%的病例是良性病变,没必要施行切除术,由此对患者造成终生的生理和心理痛苦。

  三是主动因素和被动因素推动过度医疗。过度医疗不仅有医护人员出于利益驱动、备案免责动机实施的,也有患者及家属因信息不对称,出于道德和心理安慰而主动要求的。比如,全国肿瘤防治办在2014年初发布的《中国肿瘤统计年报》显示:我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达350万,因癌症死亡病例250万,治愈率仅有25%左右。尽管如此,患者和家属仍要“最好的治疗,最贵的药”。

  未来,随着“数量型人口红利”的消退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有限的医疗资源和庞大的医疗需求之间的矛盾将变得更加尖锐,满足群众基本的医疗需求尚且存在缺口,珍贵的医疗资源却被错配浪费。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遏制过度医疗,调整优化医疗资源分配结构,促进医疗卫生系统健康发展。

  一是厘清“适度”与“过度”的界限。过度医疗被挞伐多年,但对“度”的标准却一直未能达成共识。《侵权责任法》第57条规定:“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未尽到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却在第63条又规定:“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不得违反诊疗规范实施不必要的检查。”同一部法律规定了两种容易引起歧义的行为准则。出现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对“适度”的规范不够清晰。应鼓励支持行业协会、医疗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临床实践指南的制定工作,以诊疗规范、临床路径和实践指南为依据,逐步建立规范治疗的医学认定标准体系,形成针对某一疾病既注重个性又有标准的治疗模式。

  二是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和医疗服务价格体系。目前,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并未充分考虑医务人员劳动价值和成本。如北京一个三甲医院的挂号费,主治医师5元,副主任医师7元,主任医师也只有14元,而医院一个护工一天的费用就要180元。由此,让公立医院不得不披着公益性外衣在市场中游走,有医院院长开总结大会时说:过去的一年,经过全院职工的不懈努力,我们医院的住院患者增加了20%,我们的门诊患者增加了30%,我们的收入增加了10%。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公立医院“以药养医”和公益医院市场化的运行模式,理顺医疗服务价格体系,通过准确测算、合理调整,使之能够反映真实的劳动价值;建立以工作量、医疗质量、医疗行为合理性、患者满意度为指标的综合考评体系。薪酬制度与激励机制相配套,促使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

  三是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医务人员业务水平的培训,减少对医疗检查的依赖;重视弘扬医学人文精神,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普及必要的健康知识,转变态度,不盲目推崇高新技术。通过普及化、多元化的宣传教育,让医务人员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让患者具有更多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拥有正确的就医观。

  此稿为财新网健康频道“无恙”出品

  更多专业健康报道抢先读,敬请扫码订阅财新微信公众号

  “无恙”

  传言满天飞,信息大爆炸,健康公号数不胜数,到底怎么选?财新秉承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提供客观独家的深度报道、专业评论、行业动态,及时分享作者、学者和读者的观点精粹。建议、意见、合作、投稿等欢迎致信wuyang@caixin.com

 

无恙
无恙

  特别声明:

  “无恙”由财新传媒出品。“无恙”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新传媒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版面编辑:卢玲艳
更多报道详见【专题】2015两会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