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柯炳生:应彻底取消农业价格补贴

2015年03月04日 08:44 来源于 财新网
价格补贴实际上是计划经济的翻版表现。今后应该按土地面积进行补贴,将其他补贴统统调整归并;中国农业的出路是在市场机制主导下,实现现代化

  【财新网】(记者 汪苏)“如果永远按传统农业方式思考我们现在的农业问题,是走不出去的。”3月3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向财新记者表示,中国应放弃以价格支持手段补贴农业。他建议,保留农机具购置补贴,将其他补贴统统调整归并,按土地面积补贴。

  柯炳生长期研究农业经济学,曾任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他此次的提案即是关于补贴制度改革。在他看来,无论是现在作为政策主体的托市收购,还是作为改革方向的目标价格补贴,都是通过行政手段,改变价格关系,使得资源的配置不合理。这样的政策,实际上就是计划经济的翻版表现,是无法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的。

  农业价格补贴比较好操作,在一国对农业进行补贴初期,常被采用。而中国的农业价格补贴更被赋予了保障粮食安全、保障农民收入、稳定市场等多重目标。这使得政府始终未能对价格完全放手。

  不过,其造成的困境日益显现。中国在2004年后陆续在主要农产品上实行的托市收购制度,使这些农产品市场形成事实上的“政策市”,目前无论是从财政负担还是其造成的产业链扭曲后果而言,托市收购都被认为难以为继。2014年,中国又开始改革价格补贴方式,在大豆、棉花试点目标价格制度,政府不再直接收购,让价格随行就市,再补贴差价给农民。

  但柯炳生表示,现在的农业价格补贴对于提高农民积极性有一定作用,但作用已经越来越低。南方农民每户只有五六亩地甚至更少,农民工的月均收入已经达到2800多元,一年干十个月,年收入就有仅三万。“这几亩地种什么才能赚到这么多钱?靠价格补贴是补贴不起的。”

  他并认为,试图通过目标价格来摆脱目前托市收购造成的困境,也是行不通的,甚至适得其反。在中国以小农为主的农业国情下,目标价格实施起来会非常困难,2014年试点中也出现了执行成本过高、补贴金额大、市场信号混乱等许多问题。而目标价格制度也没有改变价格支持扭曲资源配置的本质。

  柯炳生认为,中国不应在价格补贴上再做文章。化解目前困境的关键是让市场机制在农业领域也发挥决定性作用,“桥归桥,路归路,让补贴与价格分离”。除保留农机具购置补贴,其他补贴应通通调整归并,按土地面积补贴。

  他表示,这样做,不仅补贴效率高,而且可以让市场价格信号指导农民,实现地区比较优势和国际比较优势,更科学合理地调整农产品贸易结构。中国土地面积紧缺,合理的农产品贸易结构是进口土地密集型产品,例如大豆、油菜籽、棉花等,生产其他高亩产或高附加值的产品,例如玉米、蔬菜和水果等。“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这样的贸易结构会自动形成。”

  柯炳生认为,中国农业的根本出路正是在市场机制主导下,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这以一定的规模化和机械化为基础。“现在的价格,黑龙江农民就可以赚很多钱,因为土地面积大,一亩地收益1000块钱,100亩地就有10万。”

  附柯炳生提案:用土地补贴取代现有的农业补贴

责任编辑:任波 | 版面编辑:李丽莎
更多报道详见【专题】2015两会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