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张红力代表:设立国际板 切实破题“一带一路”

2015年03月03日 11:02 来源于 财新网
工行副行长张红力在两会提案中表示,建议在上海自贸区或者前海推出离岸证券交易中心(即国际板),通过相应制度设计吸引沿线国家的重点企业赴中国上市,从而建立沿线国家实体经济与中国资本市场的直接联系
资料图:工商银行执行董事张红力。

  【财新网】(记者 曹文姣)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之前,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张红力两会提案中表示,“一带一路”建设是根据全球形势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不仅要做到货币互换,还要通过丝路基金、亚投行等投资机构加强投资活动,与此同时还应当考虑配套提供资本市场的融资服务。

  张红力向财新记者指出,“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大部分是新兴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阶段有所不同,区域金融抑制广泛存在。许多国家资本市场发展缓慢,优质企业缺少安全和高效的直接融资渠道;总体经济实力有限,建设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缺乏资金和融资支持。“一带一路”涉及多个国家、多个币种的广泛跨境金融合作,目前却缺乏有效的多边合作框架;此外,由于地缘政治、经济博弈非常复杂,建设并完善区域货币稳定体系、投融资体系和信用体系还存在一些现实困难。

  张红力提议,遵循“重视沿线分化、掌控政策机动、活用创新思维、发挥金融作用”原则,吸引沿线国家企业到中国上市,是推进人民币投资货币化的关键,也是切实破题“一带一路”的“牛鼻子”。

  张红力建议,顶层设计上,建议充分发挥金融作为国家软实力的先行优势和引领作用,集中金融力量办好“一带一路”这件大事,将“创新思维、创业心态”贯彻到底,在战略安排上体现“四个结合”:一是“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既要积极推动中国金融机构走出去,也要大力吸引沿线国家企业走进中国金融市场;二是利益共享和金融反制相结合,促进沿线国家实体经济与中国资本市场的深度结合,在共赢模式下切实提升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的金融控制力和政治影响力;三是宏观目标和微观利益相结合,保障宏观战略的推进具有坚实的微观基础;四是整体推进和机动灵活相结合,既要全面加强与沿线国家的金融互动,还要根据多重分化的区域特征区别对待,特别重视与中国关系复杂的国家建立密切金融关系,让金融成为减轻中国崛起压力和破解周边难题的利器。

  舆论引导上,张红力建议处理好境内离岸证券交易市场(国际板)与香港资本市场的关系,强调互利共赢的关系而非零和博弈关系,通过“沪港通”和“深港通”等渠道让香港共享利益。

  具体创新上,张红力建议在上海自贸区或者前海推出离岸证券交易中心(即国际板),通过相应制度设计吸引沿线国家的重点企业赴中国上市,从而建立沿线国家实体经济与中国资本市场的直接联系,提振境内投资者在国家战略实施中的利益分享,并用金融手段切实增强中国在“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的影响力和主导地位。

  具体建议方面,张红力提出了九条,包括依托沪深交易所或者新三板,在上海自贸区或深圳前海设立离岸证券交易中心(国际板),允许境外公司,特别是“一带一路”国家的公司,发行股票并上市交易;政策上要把亚投行,丝路基金支持的相关项目,对所在国经济具有系统重要性的沿线国家企业、和中国业务往来密切的相关企业,优先安排上市等。

责任编辑:陈慧颖 | 版面编辑:李丽莎
更多报道详见【专题】2015两会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