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刘国恩:中国医疗体制改革走向社会化

2014年12月19日 16:39 来源于 财新网
北大经济学教授刘国恩认为,中国医疗服务市场正面临重要转型,一是不能把所有医疗服务资源压在疾病治疗上,而要扩展服务边际,必须做医学模式转型。二是不能继续以医院为中心的服务模式,而是要向社会化发展

  【财新网】(记者 李妍)12月19日下午,在第五届财新峰会“医疗:自下而上促改革”一节的讨论中,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刘国恩表示,中国医疗体制改革正在迈向医疗服务筹资、国家开放发展的新阶段。

  在中国宏观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医疗经济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旺盛期。刘国恩认为,比较中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可以发现,中国医疗经济发展具有两大优势:

  第一,中国经济结构现代服务业比重仅为30%-40%,发达国家最大特征是现代服务业比重在70%以上。这意味着,包括医疗服务业在内的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巨大,且增速很快。

  第二,研究表明,国家从发展中国家迈入发达国家的一大变化是,家庭消费用于医疗卫生服务的弹性高达1.6%,位居家庭消费构成首位。在经合组织(OECD)国家宏观经济中,医疗比重普遍在10%左右,美国在19%左右,2050年,美国宏观经济中用于医疗服务的比重将在30%以上,医疗服务将成为带动服务业和加强社会保障的重要要素。

  2013年10月,国务院公布《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凡是对本地资本开放的领域,都要向外地资本开放。

  刘国恩认为,中国医疗服务市场正面临着重要转型:一是不能把所有医疗服务资源压在疾病治疗上,而要扩展服务边际,必须做医学模式转型。二是不能继续以医院为中心的服务模式,而是要向社区拓展,向社会化发展,走向社会诊所、多元办医,成功应对未来中国医疗问题变化。

  《意见》明确,所谓健康服务业,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健康保险,以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品等支撑产业。其中,医疗服务是核心内容。到2020年,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届时,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达到8万亿元以上。

  在具体的医疗服务方式上,刘国恩认为有两大特点,一是因为老龄化,需求不仅局限在医疗场所,还包括康复、陪护、心理等。二是疾病转型,从过去的非传染性疾病到现今以慢病为主,慢病受内在因素,如生活方式的影响更大,不能针对疾病采取相应措施,而是应该针对更广范围内的健康提供服务。

责任编辑:张继伟 | 版面编辑:郭艳涛
 
 
 

财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