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回顾】两会代表委员纷议雾霾治理

2014年03月06日 19:32 来源于 财新网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将治理污染提高到和反贫困斗争同样的高度,“我们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

  【财新网】(实习记者 杨洁)就在“两会”前一周,中国约七分之一的国土持续笼罩在雾霾之中。在众多代表民意的“两会”关键词中,“雾霾”成为关注的焦点。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治理污染提高到和反贫困斗争同样的高度。“我们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会上作上述表示。

  李克强在担任总理后所作的第一份政府工作报告中坦承,雾霾天气范围扩大,环境污染矛盾突出,是大自然向粗放发展方式亮起的红灯。“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下决心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务。”

  财新记者根据媒体公开资料,将“两会”期间代表们关于雾霾的言论梳理如下:

  周生贤:雾霾平均值下降了

  3月5日,环保部长周生贤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会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今年的雾霾和去年同期相比,在同样的气象条件下,雾霾的情况发生了一些积极变化。京津冀雾霾的平均值已开始下降。这样的变化老百姓还没感受到,但这些变化正在积极发生。环保部门只要坚持做下去,未来百姓会感受到这种积极的变化。

  尽管如此,周生贤指出,环保部在最近采取的拉网式检查和督查中仍然发现三方面问题:一是相当一部分企业偷排,没有尽到社会责任;二是有的地方存在政府保护现象;三是环保部门监管仍不到位,有的地方还存在不作为现象。

  周生贤表示,环保部号召群众揭发破坏环境的现象,一旦发现,就狠狠处理。环保部门将继续打攻坚战和持久战,积极治理雾霾。

  当被问及家里是否使用空气净化器时,周生贤笑而不答。

  刘炳江:在外不敢说自己是环保部司长

  3月4日,在民建界别小组讨论中,全国政协委员、环保部总量司司长刘炳江坦言,现在在外面他都不敢说自己是环保部的司长。一次打车上班,出租车司机看他“像是个当官的”,硬生生没让刘炳江插一句话,数落他一路,“你看看你们把这个天搞成什么样!”

  “谁不希望蓝天啊,”刘炳江跟在场的委员说,“可中国30年的发展,哪个国家像我们这样,汽车每年增加2000万辆,煤炭每年两个亿两个亿往上增,咱们的水泥占了世界的三分之二。大家都在喊‘我要原生态’,其实自己活得最现代。”说完会场里一片笑声。

  最后,他保证说:“这5年大家放心,空气会明显变好,司长敢说,就有事实保证。”

  陈国鹰:河北不惜“伤筋动骨”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环保厅厅长陈国鹰3月5日表示,“挥之不去的雾霾,饱受非议的大气环境,成了河北的锥心之痛。”

  “仅完成6000万吨钢铁压减任务,就涉及60多万直接间接的就业人员需要妥善安置,每年需支付社保资金200亿元,影响直接间接税收500多亿元,这种冲击可以说是伤筋动骨。”

  但陈国鹰对此非常坚定,“纵使伤筋动骨也要实现河北产业结构升级和环境质量改善的脱胎换骨。”

  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领衔的一份提案提出,河北省的空气治理对京津冀地区影响明显。为治理京津冀大气污染,必须强化区域协作和联动。为治理京津冀空气污染,河北省应大幅降低煤炭消费,淘汰钢铁等产能。这就需要从协作机制上,加大对河北省的扶持力度。

  王宇:雾霾健康监测结果明年出炉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疾控中心主任王宇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卫生部门已经加大对雾霾危害的健康评估和监测,并对公众的个人预防加强指导,监测结果预计明年出炉,或可解开雾霾影响下疾病发生的秘密。

  王宇称,雾霾中有很多有害化学成分,在阳光照射下,会发生二次污染。这种污染对人体的作用机制是什么?如何防治?都需进一步研究。目前卫生防疫部门虽然有一些小范围的样本分析,但“大敌”当前,务必要加快研究进度,拿出对策,尽最大可能帮助群众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丁仲礼:中国发生雾霾频次或已逼近“拐点”

  对于雾霾天何时不再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3月4日时表示,“相信随着‘国十条’出台后各地方的减排力度加大,雾霾发生频次或已逼近‘拐点’”。

  “如果‘国十条’能够彻底得到落实,控制好煤炭、汽车两个主要污染排放源,硫化物、氮化物、微尘等总量就会降下来,污染天气的强度和频次也会相应减弱。”

  但丁仲礼强调,彻底治愈雾霾困扰并非“一剂药方”就能产生疗效,民众应该有个思想准备,由于自然天气因素和人为污染物排放的共同作用,消除或大幅度减少雾霾天气需要较长时间,至于何时能彻底解决,现在讨论答案还为时尚早。

  马燕合:雾霾治理可能快于30年

  相比之下,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马燕合可能更有信心。科技部3月3日召开雾霾治理科技工作情况新闻通气会,马燕合表示,发达国家城市雾霾治理经验表明,雾霾可治,国外基本消除雾霾现象一般用了30年左右的时间。他认为,在更加严格有效的环境管理要求及现代科技支撑下,我国治理雾霾不需要这么长的时间,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不断加强污染源头的控制、强化监测预警、严格管理和执法,同时要持续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调整产业结构。

责任编辑:张进 | 版面编辑:王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