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马军:雾霾“爆表”能否告政府

2014年02月25日 17:30 来源于 财新网
对于环境污染问题,只要确实存在治理不力,公民就应该对相关职能部门起诉,但在中国,环境诉讼的渠道还不通畅

  【背景】近日中东部地区大部分省份出现灰霾,影响面积约为143万平方公里,重霾面积约为81万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北京、河北、山西、山东、河南、辽宁等地。京津冀及周边地区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20个城市发生了重度及以上污染。中央气象台24日7时继续发布霾黄色预警。这是中央气象台自20日以来连续第五天发布霾黄色预警。

  面对“爆表”的空气污染指数,当众人似乎已经麻木时,石家庄新华区的李贵欣却在过去一周时间里就空气污染问题三次状告石家庄市环保局,此举在让李贵欣成为国内因为空气污染向政府机关提起损害赔偿请求和诉讼的首位公民。

  公民是否能因环境污染起诉政府机构?环境诉讼是否是民众推动环境治理的有效途径?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创办人马军认为,对于环境污染问题,只要确实存在治理不力,公民就应该对相关职能部门起诉。在这起事件中,环保局对污染源,也就是企业污染排放的监管责任大于对环境直接治理的责任。从技术层面上来看,环保局完全应该做到“小时排放”数据披露和公开报告,从提高透明度来增强监管力度。

  “环境诉讼是推动环境治理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因为环境保护最终要依靠法律来实现。”马军指出,在美国有80%的环境问题是在法院解决的。而在中国,环境诉讼的渠道还不通畅。在国际上,环境污染的受害人既可以状告违反环境保护制度的企业,也可以起诉不作为的环保部门。另外,每当诉讼成立后,环保部门有一段规定时间去督促违规工厂、企业,如若环保部门没有执行督促工作,则也有可能成为被告。

  马军还介绍说,除了法律诉讼之外,民众在督促环境治理问题上也有其他途径。比如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会不间断地收集、整理各企业的排放污染数据以及对环境的损害情况。每当外企前来中国采购,可以对比企业间的这些数据,寻求“绿色供应面”,而不选择那些污染排放较严重的供应商;另外,这些数据也可被银行利用,把污染排放作为给企业提供的贷款数额的参考之一。这些方法正是通过市场化机制,对督促企业减排和环境治理起到激励作用。

  (财新见习记者 南皓 采写)

责任编辑:张帆 | 版面编辑:林韵诗